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烽火燃七星[战国] > 第72章 针锋对

第72章 针锋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开春后,公事繁冗,少府每天都能收到各地县令寄来的长篇累牍的折子。

或许是暴雪的缘故,各地的收成都较为惨淡,光是发粮赈灾已让朝中官员乃至魏王魏嗣都吃不饱肚子了,原本每日两顿的肉食变为一顿。

有地方百姓临山而住,房屋被山上滑落下的积雪压塌了,叫苦不迭,带着一家老小睡到县令门口,成日在门外求朝廷修葺。

县令被吵得濒临崩溃,天天写折子送往大梁城少府内。

这些折子不仅记录了每日百姓的行为,还写了他内心的变化,书写了忧国忧民之心还将三皇五帝、尧舜禹等都搬了出来,言辞之生动不亚于民间话本,楚暄每日都看得乐,觉得此人做个县令可惜了,应当入小说家,若是当个史官指不定能让后世之人对前朝历史手不释卷。

起初须贾只三言两语打发了,让县令自己拨点款好生安顿这些无家可归的百姓,实在不行就先安置到自己家中,但那县令称自己已然拨款了,最初也只有一家,谁知三日后半个村的人都来了,都说自己的房屋被暴雪破坏,他实在没法管了,最后说这事儿若是朝中不管他便辞官,也到少府门口哭去。

须贾无奈,才将此事上奏魏嗣,魏嗣让少府内官员们一同集资帮助百姓修建屋舍。

这些都还算小事,最令人头疼的是靠近黄河一带的几个县的县令称当地的百姓大面积罢工,农民弃田不耕,在家中闭门不出,任官员如何劝导,恩威并施都无济于事。

这件事引起了朝廷的关注,据雍丘县的县令称近年来当地的收成差,产粮少,百姓嫌劳作量大,产出的粮食都不够自给自足还要按比例上缴给国家,一家老小饿着肚子干活,每月月末还需缴纳田税,赋税压力大,入不敷出难以生活,便用罢工的行为来反抗。

魏嗣得知后很生气,在早朝上铁青着脸,认为雍丘的百姓不知轻重,现如今各国战事不断,一触即发,收税是用以填充国库,以防战时无财力支撑。

且考虑到灾年不利,已用平籴法分发粮食,供给百姓饮食,如今别说是个地方百姓,就连魏嗣自己都未能顿顿饱腹,这些百姓还嫌给得太少,不耕作,彼时要是打起战,国中无粮食,军中无粮饷,如何抵御外敌?

“启禀王上,臣以为百姓之所以不耕作并非全因粮食不足以果腹,更多是因赋税而起。”楚暄站出来为雍丘的百姓们说话,这件事他在少府已经关注许久,对于雍丘送来折子的内容他从头到尾地分析过去,里面并未过多提及百姓嫌朝廷分发的粮食少,更多是觉得赋税压力大。

雍丘地处黄河中下游,其地势为黄河冲积扇平原,这种地势按理来说是极易耕种的。

雍丘西高东低,黄河水自西向下流入土壤使得土壤肥沃,且当地日照充足,土地面积广,在过去的几年中雍丘上贡的粮食相较于其他县都算多了。

但这种冲积扇地脉在灾年却是被破坏得最为严重,特别是暴雪和洪涝时期,因当地土壤湿润,水分多,遇到极寒时最易凝成冻土,加上被暴雪覆盖,土地根本无法种植。

春天天气回暖,雪开始化了,农民们原本以为可以开始耕种,却不承想上游的黄河因冰雪消融水位上涨,河水自西向东流冲刷了诸多土壤,水土流失严重,春季降雨频繁,大多在夜间,一些被积雪覆盖少的土地原本都插上了苗,却在一夜之间被雨水和黄河的流水冲刷得连根都不剩了。

如此一来能吃的粮食就少了,供不应求,市面上的粮价从而被抬高,当地百姓买不起粮食,生活艰苦,却还要负担田税、户税、田租等,祭祀也需要开销,百姓开支大,收入少,这才是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当把重点放在解决经济上,尽可能减少百姓的开支。

“臣以为应当减少百姓的赋税,严查地方官吏对百姓重复征税、公饱私囊的行为。”楚暄说完和须贾互看了一眼,须贾从袖袋中取出一份折子。

这几日少府让御史下至各地监察,结果发现一些地方的官员竟对百姓重复征收田税,再将这些钱财放入自己的口袋中,这些官吏的名字都被记录在册。

须贾将这份名单上呈于魏嗣,魏嗣看了以后,面色越发的暗沉,特别是其中还有他熟悉的世族,他抬眼扫了下底下的官员,特别在那几个心虚瑟缩在人群中的几名官吏上停留了些许。

“此事朕已知晓,传令下去,将名单上的官员尽数革职,杖一百,私吞的税赋按照原先的三倍偿还百姓。至于家中在朝为官者……”魏嗣的目光打在个别朝臣的脸上,冷声道,“尽数降职三级,罚半年俸禄。”

发落完毕后,魏嗣对须贾和楚暄道:“少府与各地方监察在此事上有功,赏!”

“谢王上!”少府内各官员一同谢恩。

“王上,臣愿将赏赐尽数用于赈济百姓。”楚暄开口。

魏嗣笑了笑,心情缓和了许多:“楚尚书有爱民之心,朕很欣慰,就按你说的办吧。”

“王上,依臣之见,即便是填补了这部分赋税还不足以赈济所有的百姓。”楚暄仍保持着上奏的姿势,“臣有一个提议或可增补国库的钱财。”

魏嗣点头:“你说。”

“眼下国库吃紧,主要是开支过大所致,臣这些时日和须大人查阅了近几年的开支和各地的上计书,发现除了将钱财用于兵力、日常饮食、修葺城楼和祭祀外,有一大部分的开支是花在建阴阳观和祭仙台上。”

所谓的“阴阳观”是魏国用于祭祀、炼丹药的场所,类似于道观和庙宇。

这几年魏国用入了大批方士和阴阳家的人在国中大肆传播阴阳五行学说,他们称自己可以观日星象纬推算国运,敬顺昊天以求国祚绵长。

这些阴阳家的弟子们在魏惠王时期就倍受重视,前丞相惠施也崇尚阴阳学派,惠王魏瑩对这些学说也极具兴趣,于是拨出大量的钱财在国内建阴阳观和祭仙台,方便阴阳家们在观中修习。

方士们会定期为魏瑩炼制强身健骨延年益寿的丹药,魏瑩在魏国历代君王中可谓是寿命最长的了,享年八十有余,甚至还熬死了两任秦国国君,朝中人都认为或许是因为吃了这些丹药的缘故,于是到了魏嗣继位时,阴阳家仍是颇受重视,在国师的提议下魏嗣又下令修建了十多座阴阳观,最大的达到了五进,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王室之人的府邸,魏嗣每月都会沐浴斋戒到祭仙台上静坐七日之久。

阴阳家每日都会观测天象来推断气候和当年的收成,但去年观测却失灵了,年前那场暴雪竟未被测出,导致各地雪患成灾,当朝太师认为这是天公大怒,惩戒国中的不敬者和对神明理解疏忽者,于是要求各地增加祭祀钱财和粮食,还要增加阴阳观的数量,几经商讨过后魏嗣同意再建五个大规模的宫观,这边要投入大量的钱财。

“臣认为若是能减少建造阴阳观,将这些钱省下来,国库就不至于……”

“胡闹!”年过六旬的老太师站了出来,厉声打断了楚暄的提议,“祭天地之事岂是儿戏?修建阴阳观正是为了顺敬上苍以表我等诚心,祈求上天庇佑我大魏繁荣昌盛,这可是老臣与国师们问过神明后做出的决定,楚尚书年纪轻轻,思虑不周老臣可以理解,但说话还是得有个轻重。”

“就是就是。”底下几个因少府调查剥削百姓而受牵连降职的官吏们见势开始起哄。

魏嗣沉默无言,须贾瞟了楚暄一眼,二人都不急于表态。

楚暄在心中翻白眼,他始终觉得那些所谓的天灾不过是自然现象,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与其建造阴阳观劳民伤财来祈求上苍庇佑,不如体恤百姓,安国富民,更容易感动上苍,使得国祚绵长。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天下当是天下人之天下,而非君主一人之天下。

见底下的议论越发的激烈,魏嗣出言制止:“行了,楚尚书也是为了百姓考虑,但修建阴阳观关系到国运,并非小事,这部分钱财省不得。”

魏嗣摆了摆手:“如今国库所出的钱财都是经过商讨,深思熟虑后的开支,除却挪用这部分钱财,可还有别的办法?”

楚暄想了想,答道:“王上,臣以为或可减少官员豢养食客的数量,将省下来的钱财用于填充国库。”

削弱食客数量相当于削弱贵族的势力,这些食客有的还是官员们的“智囊”,若要削减等同于忍痛割爱。

一名文臣按捺不住愤怒,站出来反抗道:“王上,食客大多为寒门士子,平时吃穿用度也花不了太多,这些有才之士都是国之栋梁,臣等豢养他们是为了从中筛选、举荐为国效力者,削弱食客岂非断了他们的仕途?”

“若真为有才之士当直接引荐于王上,而非养在家中供各位大人们享乐。”楚暄冷笑道,“还是说这位大人豢养有才之士在身侧是另有所图?”

那文官浑身一震,气得脸都红了,也顾不上礼节对楚暄吼道:“你休要胡说八道!臣世世代代都是魏国的股肱之臣,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之发展,臣一片赤胆忠心天地可鉴!能有什么所图?”

“够了!”魏嗣冷言打断,他早已对这些官员们养食客一事感到不满,如今楚暄既提了此事,他也刚好借此机会打压官员的势力,“从今往后,只有卿大夫级别的官员才可豢养食客,豢养的数量不得超过十名,违者必严惩!”

那文官气得牙痒,狠狠地瞪了楚暄一眼。

楚暄无视他的恨意,他早已看出魏国权贵们敛财严重,贵族世卿世禄,专权垄朝,重复征收百姓税赋来填充自己的税赋,还有仗着自己世代为官不断延缓缴税的大有人在,这些严重阻碍了魏国的发展。

这些高官权贵们就像是一块块坚硬庞大的顽石横插在君王和百姓之间,用尽一切手段上欺瞒君王,下压榨百姓。

那些寒门士子空有才华却无的放矢,只能为这些权贵们作嫁衣。

这种“食客”的方式实则极其病态,原本众士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一腔报国热血入权贵的府中为求赏识举荐入朝,辅佐君王为国效力,但朝中的官爵位置世世代代为权贵所占,他们不离开那个位置谁都没机会上去。

而这些贵族官员们又将这些士子养在身边,放言称将从中选举德才兼备者送入朝中,可借此机会光耀门楣,久而久之这些士子们为了这名额便开始相互斗争,攀附权势,以便被贵族赏识,获得被举荐的机会。

原本的治国之才却被用在了与同窗斗争、谄媚贵族之上,简直是荒谬至极!

楚暄今日提出的所有提议都是他在魏国为官一年多里发现的朝中弊端,思虑再三后决定借此机会将这些全部摆在天光下同魏嗣探讨,他也知道这样一来定会遭到宗亲贵族们的打压排挤,但少年人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岂能轻易地委曲求全,妥协于世俗?

为今之计若能恢复李愧变法中的“废除世卿世禄”,才能真正改变这一现象。

“大人既然提到了‘削减食客将使士子们无处举荐’,那微臣便将这事与‘各地百姓税赋高不劳作’一同探讨。”楚暄说,“在税赋方面臣提议上至官绅贵胄,下至庶人都应按照个人所持有的财产数和土地大小进行赋税,调整赋税比例,持有的财产数量越多,土地范围越大,便要缴纳更多的税。

另外,臣认为可以为百姓设置免征税制度,并通过‘升官赐爵’的方式去激励百姓劳作,吸引大量士子入朝为官,为国效力。魏国可效仿商君的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和垦荒。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1】。”

所谓“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是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游手好闲的哪怕是高级官吏,全家都要被罚为官奴。

这一政策的前身便是李愧提出的“食有劳而禄有功”。

李悝变法在魏文侯时期被大力推行,他的《法经》是法家的先驱,后世的商鞅、吴起等变法改革都是在其基础上展开的。

他主张的“食有劳而禄有功”“废止贵族世袭”等制度帮助魏文侯魏斯选贤举能,赏罚严明,打压了当时权倾朝野的贵族,整改了魏国的官吏制度。在经济上李愧重农耕、尽地力、平籴法等提高了国内的粮产和经济水平,使得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实力大增,国富民强,名列七雄之首。

但魏文侯逝世后,李愧也以身殉法,到了下一任君主魏武侯时《法经》的执行力已大不如前,官吏们又开始徇私舞弊,在“人情”之下法家的“铁面无私”等同儿戏,且魏国讲究王道主义治国,君主都放宽了法制的力度就更别说官吏们了。

再到魏惠王魏瑩时期,李愧的《法经》已经形同虚设,只有“尽地力之孝”和“平籴法”保留了下来,在这基础上还延伸出“寓兵于农”的政策,即农民春秋耕田,冬天练兵,一年四季都在劳作。

如今的魏国早将“废止世卿世禄”当作笑话看,宗亲贵族们树大根深,势力在朝中盘根错节,外族士子根本无权感动,楚暄这时提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便是想恢复李愧的法治,这也将威胁到贵族们的地位。

果不其然,此言一出直接引起了群臣的不满,众官员们纷纷站出来抗议:

“王上,万万不可!楚尚书初来魏国还不清楚魏国的情况,我等历代都是朝中的忠臣,祖上还跟随文侯立下汗马之功,岂可与那些布衣百姓混为一谈?”

“是啊王上!臣的祖辈还随吴起将军南征北伐,为我魏国开疆扩土,如今臣虽不及祖辈们功勋赫赫,并非因为怠惰,而是眼下太平时期无我等用武之地,难道这样就判定臣等无用了?”

“我父辈曾随庞涓征战有功,如今年事已高不得带兵征战,难道也要被罚为官奴吗?楚尚书你好狠心啊!”

“是啊王上!请您务必三思啊!”

这一阵阵声讨在朝中越发的激烈,这一番提议连须贾也十分不满,斜了楚暄一眼。

王座上魏嗣十分头疼,台下反抗最为激烈的老臣们都曾跟随他父王魏瑩,在当时就有不小的势力,每次商榷事情拿主意时只要双方政见不合,他们就会拿祖祖辈辈的功勋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从而反驳魏嗣的提议,这种做法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魏嗣心里愤懑,也想着通过变法来整顿他们,甚至在张仪为相时就探讨过此事,但这一举动必然大动干戈,所以他也不敢冒这个险。

今日他也是想借楚暄之口测一测群臣的反应,果然如他所料,引起了群臣激愤,好在这话是从楚暄口中说的,魏嗣在心里庆幸,如此一来也不会引火上身。

楚暄早料到会有如此反应,他倒不会因那些大臣们的言论感到心理不适,只是在心里暗叹果然中原各国想要变法是难如登天。

武官里林辙听到众人逐渐将矛头指向楚暄,已是握紧拳头,转头时却被楚暄的一个眼神制住了要将在场众人揍一顿的冲动。

楚暄看完林辙,余光瞥向他身后不远处身形高大男人,正是赵国使臣乐毅,二人对视片刻,乐毅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轻轻摇头。

“行了。”这时魏嗣发话了,群臣逐渐收了声,“楚尚书所言也是为我魏国发展考虑,只是这变法事大,还需好好商榷,今日便到这儿吧,散朝!”

【1】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

文中所说的“小说家”不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写小说的人,这“小说家”也是诸子百家之一,主要是一些擅长用寓言故事来劝谏和讲道理的人,比如我们最熟悉的“画蛇添足”正是出自小说家之口的故事。

关于战国时期贵族和官员的税收制度这边简单梳理一下:战国时期各地县令需要在每月月末或者年末上缴赋税给国家以便充盈国库。而有封地的贵族会向当地的百姓征收税但他们是不需要上缴给国家的,除非是非常时期国库紧缺时上头才会向他们征收税赋(赵孝成王就干过此事,但战国时期并不常见),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贵族可以把自己的封地养得富可敌国。这种模式一直到隋唐时期才有所改变。

本章中楚暄提议的税制改革“多财多缴税”有点类似于现在个人所得税中的超额累进税缴纳制度(变法的一个提议和尝试),这是一个很好地保证人民公平缴税的制度,但在魏国并没有实施起来。

在古代税收制度一直没有十分完善,尤其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官吏靠税收都可以把自己养得盆满钵满,通过剥削百姓,期满君王,公饱私囊,甚至还有靠税收把自己的封地养得富可敌国(后面将出现的孟尝君田文)。

每个朝代在税收这一块都有相当夸张和荒谬的事件,税赋一直是一个大坑,古代百姓是真的很可怜,被压榨还要服劳役。有时候看历史再看现在,真的要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今社会,我国目前有较为完善的税收体系和监管制度,在法治社会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且国家还会定期就当下的经济环境和人民的需求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尽可能地减少人民的税收压力。

因此,我们如今能过上这样的生活真的要感谢党和国家的领导和他们为人民不断作出的努力,希望广大读者看到古代的弊端时能够以史为鉴,珍惜当下,团结起来共创国家繁荣富强。

关于税赋和古代经济制度的内容,感兴趣的可以推荐一本书:《中央帝国财政密码》,对于学财经类的同学们写论文有帮助~

第72章 针锋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