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红楼宝鉴[红楼梦] > 第21章 第 21 章

第21章 第 21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黛玉听闻芙蓉子这些言语,尘世间所历种种若隐若现,昔日苦心又漫上心头,不由的感叹道:

“从比干到屈原,一片丹心终难成救世良药,救不了乱世众生。”

芙蓉子安慰她道:“姐姐不必伤心,比干、屈原这些先贤的努力没有白费,现今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盛世,姐姐请看。

芙蓉子说着用手一划,一块大荧幕瞬间出现在天际。

屏分上下两块,里面的人们皆在划龙舟,上面的衣衫破旧,却气势高昂,下面的衣衫亮丽,一副盛世景象,可是龙舟上齐心合力,奋勇争先之气丝毫未减,伴随背景音乐激昂,天地间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

那大屏下方的人,衣着气势都是黛玉没见过的,但样貌还是黛玉熟悉的样子。

随着天际的影像逐渐消失,黛玉恋恋不舍的合掌道:

“这可真是好极了。如此还是烦请妹妹接着讲书罢,待讲完了书,我也要到这盛世去逛一逛。”

芙蓉子道:“好。那么我们便接着讲。

书中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紫鹃伺候了宝玉几日,要走时,宝玉向她要了一面菱花镜。

除了认父母之意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人镜”之意,宝玉说要将那小菱花日夜带在身边,时时为鉴之意。

书中宝玉对紫鹃说:“我看见你文具里头有三两面镜子,你把那面小菱花的给我留下罢。我搁在枕头旁边,睡着好照,明儿出门带着也轻巧。”

这里有一个典故,当年唐朝明臣魏徵去世时,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视魏徵为“人镜”,可以从谏如流;魏徵视唐太宗为“明主”,做到了忠言直谏,两个人的相遇相知,互相引为知己。

此处紫鹃指代黛玉,宝玉向她索要菱花镜,也有把黛玉引为“人镜”,知己之意。

书中黛玉说的话,可谓苦口良药。

书中第七十三回,迎春的乳母私自拿了她的金丝凤去典当,小丫头绣桔因此与乳母的媳妇王柱儿起了争执。

说说迎春的两个丫头,这里小丫头绣桔,绣出来的桔子,可以不受南橘北枳之限,肖黛玉者非影即偷。

大丫头司棋,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外孙女,秦显的侄女。

司棋生的“高大丰壮”,得万贞儿之形,史书记载万贞儿“貌熊声巨,类男子”,“丰艳有肌”。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关于万贞儿在宫中穿戎装练武的记载。

每次出游的时候,万贵妃都会穿着铠甲,腰间佩刀,英姿飒爽地站在成化皇帝身边。

而成化帝朱见深因为儿时经历,性格懦弱,还有口吃的毛病。可以类比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的潘又安。

司棋和袭人共同演绎了万贞儿。

小厨房之争可以看成一方是晴雯(客氏),支持的柳嫂子(掌管王才人厨房的魏忠贤),一方是司棋(万贞儿)支持的高高孤拐的秦显家的。结果以客魏集团取胜告终。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就长着一张七高八低的孤拐脸,菩提祖师因为孙悟空是孤拐面,凹脸尖嘴,比他人不同,认为传不得,孙悟空早晚还是要受三灾之苦。

孤拐脸就是猴儿脸,说明秦显家的也是大观园里的猢狲之一。

迎春房里奶妈出事,和紧接着司棋出事本是一起,探春要替迎春做主,可当下迎春只和宝钗阅“感应篇”故事,一付不闻不问的态度。

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

可惜迎春不听劝谏,仍一味的懦弱,一意孤行。

迎春笑道:“正是。多少男人尚如此,何况我哉。”

当年秦昭王与楚联合,欲与怀王会。楚怀王欲行,屈原就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不去!”

可是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谏,反而信了子兰的怂恿,去了秦国,结果被囚禁,死于秦。

宝钗、袭人、史湘云正是郑袖、子兰之流。郑袖是楚怀王的宠妃,善妒狡黠、阴险恶毒、极有心计,曾构陷屈原,令屈原被驱逐。

红楼梦开篇,宝钗十三岁,宝玉七岁,黛玉六岁。

以第六十九回秋桐十七岁,属兔为准绳,宝玉真实年龄属马,黛玉属羊,而宝钗比宝玉大六岁,属鼠。

宝玉为什么属马,所谓龙是天上的马,马则是地上的龙,《周礼·庾人》中就提到:“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

龙马精神,他的马,正和黛玉的龙配。

袭人、晴雯和宝钗真实年龄同岁,所以同属鼠。

书中第十九回,宝玉讲了个扬州黛山上林子洞里一群耗子精的故事。

腊月初七老耗子升座议事,腊月正是冬天下雪的季节。

一个小耗子前去打探,回来说山下庙里的果米最多。脂批写:“庙里原来最多,妙妙。”

这里庙指庙堂之上,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

脂批是作者批阅十载的产物,类似于皇帝批红,大概这也是作者祭奠君父的方式。

于是老耗子发令,各个耗子领令前去偷各种果米,最后剩下一种香芋,一只极小极弱的耗子说要变成香芋去偷。

脂批:“作意从此透露。”,意思整部作品的意旨都在写各个小耗子,学黛玉模样,想偷香窃玉的故事。

脂批评价小耗子此法:“可怕可畏,防,此法不能防矣,可惜这样才情,这样学术,却只耗耳。”

宝玉和黛玉正讲着故事,只见宝钗走来。脂批:“不妙!犯梨香院。”

意思梨香院就是耗子窝。宝钗就是那只升座发令的耗子精。

所以宝钗生日在地穿节,耗子打洞之意。

另外上文也提过黛玉和宝玉都有一个假年龄。

黛玉假年龄属龙,宝玉假年龄属兔。

宝玉为什么属兔,因为传说中月亮里有玉兔捣药,所以古时玉兔是月亮的代称,他就代表日月明的月字。

另外宝钗也有个假年龄,宝钗初出场十三岁,但书中时间过了六年后,宝钗本该十九岁,但她谎称自己要过十五岁及笄生日。

这一年宝玉还没有假岁龄,因为他的假年龄是在第四十五回,和黛玉自称十五岁一起出现的。

在宝钗过十五岁及笄生日这一年,宝玉十三岁,属马,宝钗比他大两岁,宝钗的假属相和黛玉一样属龙。

宝钗之所以在贾府报这个假岁数,是为了与宝玉婚配,因为女子到了十五岁及笄就要谈婚论嫁了,所以她特意报了十五岁的年纪。而她十九岁显然不适合宝玉,在古代已经是大龄女青年了。

另外袭人也有一个虚假年龄。

第六回袭人和宝玉初试云雨情时,书中有一句“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

那年宝玉真实年龄八岁,(至于作者为何安排宝玉这么小就经人事,后面再解),袭人比他大两岁才十岁,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袭人是贾母大丫鬟,黛玉初来时带的雪雁十岁,贾母还嫌太小,怎会把才九岁的袭人称为大丫鬟。

作者不算写书,光批阅就十载时间,怎会犯这么明显的疏漏,显然是有意设定。

袭人的真年龄和宝钗一样,比宝玉大六岁,这样宝玉去袭人家中时,碰到的红衣少女十七岁。

这一年宝玉十二岁,袭人比他大六岁,是十八岁,正好比十七岁大一岁,所以称那红衣少女是两姨妹子,丝毫不差。

这里作者其实在嘲讽袭人(万贞儿)装嫩,假装她也是不懂人事的年龄,才和宝玉行云雨情。

袭人的假年龄比宝玉大两岁,宝玉八岁时,她十岁,那么到尤二姐死那年,宝玉十四岁,过了六年。

所以到尤二姐死那年袭人十六岁,则袭人假属相也属龙。

袭人与黛玉同日降世,她和宝钗同属龙衣人,是模仿黛玉的耗子精。她模仿黛玉为贤士劝谏,也是东施效颦。而宝钗为了偷窃宝黛的婚姻。

晴雯真实年龄同样比宝玉大六岁,她的假年龄在《芙蓉女儿诔》中,作者谎称其十六岁,前一年秋桐十七岁属兔,则晴雯假年龄比她小两岁,属蛇。

蛇性淫,所以王夫人说晴雯是“水蛇腰”。

总之书中人物真年龄是真相,假年龄是喻义。

宝钗、袭人、晴雯的真属相属鼠,假属相分别为龙、蛇,所谓龙蛇之变,都是偷天换日,摇身一变的耗子精。

屈原常以君王为知己,盼有良媒互通心意。

他在《九章》中写:

“惸茕独而不群兮,

又无良媒在其侧。”

意思是我孤苦零丁卓尔不群,又没有好媒人在身旁。

他一心一意对待君王,却无人传达心意给君王之意。

这意思正与黛玉的牙牌令“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可惜宝钗解之为淫,还用自己曲解来教育黛玉,让黛玉错以为她诚心以待。

书中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回,是黛玉初露锋芒之时。

黛玉同时对觊觎宝玉的薛姨妈和宝钗,以及惯爱挟制宝玉的奶妈左右开弓,让双方都落败于她的言辞锋利。锋芒毕露,却又不失体统礼貌。

她针对薛姨妈、宝钗,是认为她们心里藏奸,这个黛玉日后也明白告诉过宝钗。

她对付李嬷嬷是因为她就代表袭人和晴雯的奶妈团体,玩弄权术。

正如史书上说宦官内侍,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下雪了,宝玉本来要走,李嬷嬷却代薛姨妈留下了宝玉。

宝玉的奶母李嬷嬷便说道:“天又下雪,也要看时候儿,就在这里和姐姐妹妹一处玩玩儿罢。姨太太那里摆茶呢。……”

席间又多次挟制宝玉,与薛姨妈互为表里,黛玉表面上撺掇宝玉对抗李嬷嬷,却也是借李嬷嬷敲打薛姨妈和薛宝钗,不让宝玉听其摆布,受其迷惑。

黛玉的劝谏和袭人、宝钗的劝谏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东施效颦,实为吃醋,为自己争夺专宠和利益,又一只伪装成香玉的耗子精。

袭人因宝玉一大早跑去黛玉房中找黛玉和湘云,心中不悦,回来后讥讽挟制宝玉,说让别人伺候宝玉好了,酸味直冲天灵盖。

宝玉气闷,以给四儿改名回击

又命四儿剪烛烹茶,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看到《胠箧》里的一段话,心生玩世不恭的出世之心:

胠箧的意思就是打开箱子,后来成为偷盗的代名词。影射袭人这起耗子精偷盗。

这篇文秉持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意思就是别人想偷你的珠宝,你把珠宝都锁在一个箱子里,结果方便盗贼整箱偷走。

进而引申到治理国家,有了圣人,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正好方便偷国大盗,不仅偷走国家,连法度都偷走了。

所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结论就是把一切都人为赋予意义的东西都毁了,无为而治,天下人才能回归本心,人人都拥有智慧。

宝玉看了以后,趁着醉意写了一段文字,意思如下:

把袭人和麝月都焚散了,闺阁里才人人都能劝谏,毁掉宝钗的仙姿,黛玉的灵窍,没有了情意,那么闺阁中的美恶就类似了。每个人都可以劝谏,就没有分离的忧虑了;毁掉仙姿,就没了恋爱之心;使其灵窍成灰,就没有才思之情。宝钗、黛玉、袭人、麝月这些人,都张开罗网深挖陷阱,所以迷惑缠陷天下人。

从这段话,可以很明白的看出,作者给宝钗和黛玉定位的不同,宝钗就代表以美色迷惑君王的妖妃,宝玉对其有爱恋之心,而黛玉是有才思的臣子,宝玉和她有知己之情。

黛玉的名字应该是典出杜甫的《阆水歌》,里面有一句:

“嘉陵江色何所似,

石黛碧玉相因依。”

石黛为山,碧玉为江水,合起来就是江山。

黛玉刚来贾府时,和宝玉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类似君王与臣子两不相疑,忽然来了一个宠妃,时常进献谗言,致使君臣离心。

正合了屈原《离骚》中这句: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在书中第三十二回,宝玉错将袭人当初黛玉倾诉衷肠,使袭人“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袭人自己与宝玉偷情,却疑心黛玉会和宝玉有丑祸。于是袭人常在宝玉面前馋陷黛玉,日后宝黛分离,必有袭人在王夫人面前构陷的功劳。正合了屈原之《离骚》中这句: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在屈原时代,袭人、宝钗即影射郑袖,史湘云曾扮男装,影射子兰,因此史湘云日后的相配的仙郎叫做卫若兰。

宝玉因贤袭人的劝谏而产生烦恼迷惑,他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劝谏,什么是争宠,分不清忠言谗言,进而产生厌世之心。

读了《南华经 . 胠箧》后,宝玉写了一段混账话,将黛玉和袭人、宝钗的劝谏混为一谈,将《胠箧》里大巧不工的思想误解为毁灭、出世。

黛玉看了后,续了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黛玉的劝谏,可谓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直指宝玉误读《南华经》,没有见识,提醒他自省。黛玉可谓宝玉的良师益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