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等你回家 > 第32章 因材施教

第32章 因材施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淳于溷讲道:“什么是‘和’?

和,强调的就是‘和谐’。古人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

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中是以‘和为贵’的,强调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中华文化成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如果当政者,不理解‘和谐’的意思,可以查一查,没有篡改的老版《新华字典》。‘和谐’的本意,就是‘配合的适当’。

也就说,我们在搞工业4.0的时候,能不能把产业‘配合的适当’?尽最大可能让失业的人少一点儿?

在保护一部分用人多的产业的同时,当政者是不是应该有‘拉动经济发展’的新产业,作为补救方案?

文化产业,必将是未来,拉动经济、聚集人才的一项好产业。但‘文化产业’,绝非是‘开封王婆’和‘郭有才’之流。

那么,当今社会第二矛盾是什么?

就是‘阶层矛盾’。阶层分化、分裂是当前社会主义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固化,已经非常严重了!

个人,很难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跨越阶层的门槛,突破阶层的屏障。很难在没有任何背景下,找到发展的机会。

社会主义国家,平等的发展权是基本人权,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力。即便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低层的老百姓也有权抗争本该属于自己的发展权。

现在的社会,阶层阶级都分化分裂到什么程度了?

资源分配太过悬殊。好的单位,都被家族性的给承包了。矛盾的累积,社会就会失去活力。普通大众因看不到未来和希望,而只能选择躺平摆烂,社会就暮气沉沉,腐朽死气,失去发展的动力。这时候,不仅是低层人民抗争,各阶层都会对现实不满,就会发生反抗运动,甚至革命斗争。

所以说,困扰中国的最严重的问题,不是腐败,而是那牢不可破的圈子----阶层固化的圈子。

阶层分化,在更剧烈、更深地,在撕裂着社会!甚至于,网络上已经出现了极端言论:‘我是底层,不为国家而战!!’

如此言论,难道不感到可怕么?最近,南方的水灾,北方的旱灾,你还能看到老百姓在行动的身影吗?都无动于衷了吧!

社会撕裂,不仅让社会发展乏力,长期的底层压抑,一旦社会上出现某种灾害或严重创伤,就可能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引发乱子。

如果,底层人民这个博大的群体,都失去对民族认同感、国家归属感、社会存在感了。何谈什么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就成了一句口号了吗?!”

李老师问:“第一步,该怎么办?”

淳于溷说:“国家一直反对垄断,并出台了《反垄断法》。令人不解的是,难道政府只是反对垄断贸易么?有权有势的人霸占行业、垄断职位,政府就不管了吗?

所以,我建议,父子不能同时都是国企员工或公务员,更不能同在一个单位里工作。把这紧缺的职位,让给那些找不到工作,又没有关系的高校毕业生吧!”

李老师笑问:“你的意思是,让那些领导干部、国企员工的孩子,失业?”

淳于溷说:“国家不是号召‘万众创业’么,难道领导干部的子女就不该带个头?何况,干部的子弟,既有资金又有人脉,不比平民百姓的孩子成功的机会多?!”

“嗯,”李老师说,“这是能释放一部分大学生的怨恨……还有什么办法?”

淳于溷道:“积攒了40年的怨恨,岂能一时半歇的解决?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首先,还得从娃娃抓起,也就是,从义务教育抓起。

何为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并不是让我们的孩子,多认识几个字,多算几道题。教育的本质是教给他们生活的技能,这才是义务教育的意义。

若是,把我们的孩子都教育成考试的机器,都教育成吃老啃老的废物,那义务教育的意义何在?

你看看,现在国家培养的人才----大学生,能赶上我们那个时候的高中生?”

李老师道:“哪能赶上!”

淳于溷又说:“现在的211、985大学的毕业生,其综合能力,能赶上古时候的秀才[相当于初中生]?”

李老师道:“那就更赶不上了!”

淳于溷说:“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者,为什么不从古代的教育中,找一找灵感?为什么非要跟西方学?在小学里设立‘科学课’?

我不是反对小孩子学习科学,我反对的是千篇一律地都学科学,都来研究机器人。为什么非要千军万马过这独木桥,而不另辟蹊径,来个百花齐放呢?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拿出十分之一的孩子研究科学,就足够了;你释放其他的孩子,学习一下他们所感兴趣的学科,不行么?

既然我们要‘文化自信’,为什么不能先从教育上,自信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先从学习‘中国文化’开始,不好吗?为什么都要学习那abcd呢?

我们的教育改革者,不懂什么是‘中国文化’。老以为,‘中国文化’就是那几首古诗词。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饮食文化、艺术与文化传承、建筑文化、语言文字与文学、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以及中医中药等。

能不能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学一学中国的十大国粹?

比方说,书画班,武术班、中医班、戏曲班、歌舞班、汉服班(包括丝绸与刺绣)、中国茶班、中国瓷器班、围棋班、中国建筑班等等。

仅仅把汉服这一项,拿出来,研究它,发扬它,我们的孩子们就能撼动世人!

如此,极有可能引领我们的‘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君不见----当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穿汉服的那种惊叹、神秘,仿佛是见到天外来客的那种叹为观止的表情么?

所以,作为教育部门的改革者,应该深刻领会总书记‘文化自信’之深意,学习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1】的教学理念;而不要照搬荷兰‘打乱课程,不分班’,他们那些都是我们的祖先玩儿剩下的!不如效仿我们的大元朝,根据孩子们兴趣分班、分校教育吧!

为什么,大元朝出了那么多的科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农学家和纺织专家?这都是与它从小学开始,就分校、分班教育的结果。

谁都不是全才,人各有专长。为什么不能激发学生的特长,分班、分校,特殊教育呢?

这样,义务教育过后,有些孩子可以直接找到工作;想研究高科技的,可以继续进修,读高中、念大学。”

两位老教师频频点头,都认为这种办法可行!

李老师说:“如此,既可以让孩子快乐上学,毕了业,又可以找到可心的工作。”

王老师松了一口气,道:“这样真好!比方说,农学班和中医班的,就可以直接走入大自然,走向山坡和田野,实地教学……”

淳于溷说:“这样,我们的孩子们读书学习是快乐的。但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

两位老师问:“这怎么说?”

淳于溷道:“班主任必须是文武全才;专科老师必须专业,光拿着课本读,可不行!

比方说,班主任,教语文的时候,牵扯到的历史、地理、生物、自然……你都得懂;教唐诗宋词时,不能光是朗诵,完全可以抱起吉他,跟学生们一起唱起来,嗨起来……这样,不就连音乐也一同教了么!

当然歌舞音乐班的老师另当别论,他们本身就是专业老师。

所以说,如此改革,最起码,先解决了一批专业院校的大学生的工作问题。”

李老师问:“那原来小学的老师呢?”

“只能下岗了!刮毒疗伤,要改革必须付出代价!”淳于溷道,“反正旧老师培养的学生,都是一些考试机器,到了社会上也一无是处,还得下岗!还不如,让那些没能力、没师德、没素质、浑水摸鱼的不称职的老师先下岗……

再一个,要强调的是,以后当老师的,必须是师范毕业的优质生,不能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当老师。

同时建议,孩子们高中毕业时,选拔智商高又乐于搞研究的,去深入研究高科技;而送那些品学兼优,热衷于教育事业,而又甘于清贫的好学生,入读师范。

这些高端优质人才,国家必须保证他们毕业后,都有相当的岗位。

……

诸如这些,才是百年大计啊!

【1】名词解释

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事实上,孔子从没有说过因材施教这样的话,只不过是在他的教育过程中特别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一点罢了。

当今的学校,因为班级教学制,一个老师要同时教七八十个班,甚至更多的学生;也因为学科教学,一天学生上七八节不同的课。某一学科的老师能接触到学生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还因为教育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以分数论英雄……这些都是阻碍因材施教的客观因素。

困难,固然不少!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在“因材施教”这方面做一点事情的。

我认为,要做到因材施教,主要应该有这样几方面的认识的。

首先:要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终身学习者负责的意识。

我这样说,不是要给老师们增加负担,觉得要对学生的一辈子负责任,哪怕学生离开了学校,一旦学生出了什么问题,都要追溯到老师的教育责任,这样就压力太大了。

我的意思是,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如果这种意识占据了上风,那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更加关注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而不是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永不满足的追求,更直白来说,对分数有极端的渴望,永不满足,越高越好。并把这种渴望和永不满足感不断传递给学生,传递给家长。这样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对刷题有疯狂的迷恋性,因为要想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刷题,强化熟练度是终南捷径。但殊不知,这样的刷题,短期固然可以取得想要的高分;但长期来看,却是对人求知欲望的最大伤害。

兴趣是推动人不断探索的最大驱动力,而兴趣来自哪里,一定是对未知的渴望,而不是对已知的机械重复。

作为学生,必须明白:分数不是敲门砖,没有这个敲门砖,也一样能上大学;即便上不了大学,还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信念。

作为老师,必须明白:敲门砖一定不止这一块,一定有很多块;门也一定不止这一扇门,一定有很多扇门。所以,我们还是手下留情一些,不要过度死揪,要保护而不是伤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他们将来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一条道路,这就是最好的因材施教了。

其次,教育者要明白基本的多元智能理论,承认人的才能是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或者说有可能找到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

璀璨夺目的金刚石固然很好,但黑不溜秋的石墨也不可替代。物尽其用为好。同样,也要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行。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不仅仅应该内化为我们教师头脑中的意识,更应该外化为我们教师的实际行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论述因材施教这方面有非常生动形象的话语:“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在教育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要中庸一点,平淡一点,不要太过。就像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说的“平淡无奇的教育”一样,如果我们没有确切的把握,宁可少做,迟做,也不要多做,要留有余地。学生是一个小火苗,一粒种子,我们只要不熄灭它,扼杀它,它就可能等到燃烧成熊熊大火,生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而如果太急功近利,总想着很短的时间内就看到效果,那长期来看,很有可能是摧毁了成长的可能,摧毁了希望,一切都玩完。

第32章 因材施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