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 第24章 唐太宗(7)

第24章 唐太宗(7)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其余的凌烟阁功臣分别为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与秦琼。

除长孙无忌被高宗贬斥,侯君集与张亮涉谋反而被诛杀外,其余人等均为善终。

放眼历史长河,不擅杀功臣的帝王,除二凤外,也仅有秦始皇嬴政、宋太祖赵匡义,再一个光武帝刘秀三人而已。

人心难测,天道难量,普通人尚且性情善变,更何况手握杀生大权的帝王。伴君如伴虎,疑心一起,头脑落地,因此君负臣恩者无数,君臣和乐者寥寥。

当然,也有臣负君恩的个例,那便是咱们的老祖宗嬴政,找遍天下都寻不到第二个倒霉蛋。】

倒霉蛋嬴政:“......”

麻了,真的麻了......这么极端的例子都给自己碰上了,嬴政以手扶额,无语问苍天。

李斯:“! ! !”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李斯擦擦额头冷汗,心惊胆战。天幕虽未点名道姓,可这分明就是意有所指,冲他来的啊!

眼角余光扫过嬴政郁闷的脸色,李斯缓缓舒了一口气——还好,陛下并未生气,上天明鉴,他今生今世,一定忠心不渝啊!

宋朝

赵匡义一时陷入了沉默。

天幕难得夸夸自己,怎么挑的角度这么奇怪,不过......杯酒释兵权,怎么不算是一种和平手段呢。

到底是和秦始皇、光武帝与唐太宗沾上点关系了,赵匡义杂念一抛,聊胜于无嘛,被提到总比没有的强。

秦王时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名字逐一出现与天幕中,被提及的大臣们内心激荡。

青史留名,均得善终。每个字都犹如千钧之力,分量十足,深深刻进众人心底,不少人眼怀热泪。

这是多少文人墨客毕生所求之心愿,却奇迹般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怎能不令人激动。

就在众大臣目光热切地望向李世民之时,君侯集和张亮却脸色煞白,重重跪于地面,朝李世民悲怆道:“殿下,是臣糊涂!”

放着安度晚年的好日子不要,选择了谋反?侯君集也不知道以后的自己脑子为什么像被驴给踢了,这不是傻子是什么!

“臣向天地立誓,愿为陛下肝脑涂地,若有违誓言,不得好死!”

到底是自己的手下爱将,刀山火海里跟过来的,李世民于心不忍,扶起两人道:“我自是信你们的,侯君集、张亮,莫要让本王失望!”

虽是不作追究,然而李世民有意敲打,声音厉了些许,两人忙点头称好。

【总而言之,李世民与其麾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可称为君臣携手,共创辉煌的典范。

之所以能容得下那么多功高震主的大臣,其实不外乎两个原因。

首先,李世民登基时年仅28岁,正是春秋鼎盛的年纪。

古人云:‘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也就是说十五岁应志于学习,三十岁应有所成就。

而咱们二凤呢,十六岁雁门救驾,十八岁太原平叛,十九岁平定关中,二十岁获封秦王,二十三岁天策上将,二十八岁登基为帝,古来少年英雄未之有也。

正是施展雄才大略的年纪,并且比二十四功臣都年轻,甚至年轻许多。待他离世,这些功臣也走的差不多了,就算剩下的也是垂垂老矣,完全没有后世子孙镇不住的忧虑。

其次,功高震主只会对平庸的君主产生威胁。

而唐太宗李世民,别看他的谥号是‘文皇帝’,可天策上将、右武侯大将军......虽然登基后二凤励精图治于文治,可没有一人会忘记,他其实是个典型的马上皇帝。

唐朝的绝大部分江山,都是他带头冲锋陷阵打下来的,偌大一个唐朝,再无一人比李世民的功绩还要大,他便是功臣集团的领袖。

历史上的皇帝,只要不是嗜好杀人者,杀功臣要么就是为了自己坐稳皇位,要么就是为了儿子坐稳皇位,而这两点李世民都不必忧心,自然也没有杀功臣的理由。】

唐朝,贞观年间

尉迟敬德闻之夸道:“之前天幕也提过,后世伟人称咱陛下‘自古能军无出其右者’,实在没有过誉,韩白卫霍来了都不一定能做到。”

“是啊,天幕所言名副其实。”长孙无忌由衷感慨。

魏征也道:“陛下英明神武、睿智英明,文武双全,统治天下无人能及。”

见几位大臣都这般赞扬,其余人等也纷纷恭维起来。

李世民剜了几人一眼,这些马屁精,专挑好听的说,做人还得谦虚一些好嘛......

“咳咳——众爱卿,莫要夸大其词。”大家夸的越来越离谱,生怕自己落了后尘,最终还是李世民咳了咳,出声阻止了众臣的发散性思维。

不过连魏征都夸了自己,甚是罕见呐,不得不说,二凤心里其实十分受用。

等等......自己的谥号是‘文皇帝’?!

经天纬地曰‘文’,和自己的偶像一个谥号,不枉自己这些年来的暗示!李世民内心暗喜。

房玄龄:“......”

陛下,您这还是暗示吗?您这都算得上是明示了!

此刻的二凤心情美滋滋,还不知道最后自己的谥号被好大儿左改右改,最后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秦朝

嬴政哼笑一声道:“因忌惮臣子功高,杀之而后快者,确实为无能之辈。”

李斯见状,拱手道:"陛下十三岁登基,二十二岁除吕不韦亲政,仅用十年便一统六国。南征百越、北击匈奴、收复河南,水通珠江,为后世表率。丰功硕德,自是不惧将领功高。"

这么多臣下,还是李斯能说会道,最得他心,嬴政斜觑了一眼李斯,叹了口气。

暗夜沉星,夏虫浅鸣,半明半昧的烛火中,嬴政遥望天幕。

秦王啊秦王......若是不能得以与这位后世帝王相见,该是多大的遗憾。

另一个时空中,李世民似有所感,抬头仰望,两位秦王隔着时间与空间的鸿沟,遥相对视。

【其实除了以上两点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李世民与其属下们非同小可的感情羁绊。

是属下,更是好友、知己、挚交,是生死相随、情同手足的兄弟。

大唐白月光不是说说而已。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宁愿亲自冒险,背负弑兄的骂名,也不让属下出手——毕竟会留下谋害皇室的罪名。

直到被树枝拽下马背,李元吉反扑,生死一线之时,尉迟敬德才姗姗来迟,给了李元吉一箭。

要知道秦王府能者无数,若非李世民有令,怎可能让他一人孤身入险。尤其是尉迟敬德,想当年与王世充大战时,他的名将单雄信从背后突袭李世民,尉迟敬德一槊便击落他于马下,那反应速度……若非接到指令,绝不会等到李世民快被勒死才迟迟出手。

生死关头还不忘保全属下名声,这样的领袖,也难怪秦王府众人面对威逼利诱,仍誓死相随。

心腹爱将党仁弘犯下死罪,为保其性命,李世民甚至替其跪天赎罪。

天子不能求臣,却可以求天,一国之君跪天地而为臣子求情者,唯二凤一人已。

后来侯君集谋反,李世民也想下跪求情,保下其性命,然而谋反之罪为十恶之首,百官皆是反对。

无奈,李世民只得判处他为死刑,但也允了军侯集一诺,保全其妻子儿女的性命。谋反大罪只杀一人尔,也就只有心软的二凤了。

登上大位也不忘初心,待臣子犹如待兄弟,无怪乎李世民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最想效忠的皇帝。

李世民究竟有多得人心,从‘哭昭陵’中就可见一二。

唐朝凡臣子百姓有冤未申时,便可到太宗的墓前哭诉。这不仅是当时习俗,甚至成了唐朝制度中的规定。

甚至到了后朝,文臣墨客受了委屈,也爱跑去昭陵哭诉,太宗皇帝不仅是大唐的白月光,也是整个华夏的白月光,哪怕时过千年,依然令人挂怀思念。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就曾感慨:“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

作为有志之士,谁不愿自己效忠的对象是太宗皇帝呢?】

唐朝

孤忠无路哭昭陵......李世民的脸色凝重起来,再一次感受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

任重而道远啊。数千万人的希望与爱重都寄托于自己一人身上,李世民再次自我鞭策,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

老祖宗诚不欺他,不丧失本分的人才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长寿。

被数千万百姓铭记心中,这是多大的功德啊......李世民下定决心,定要坚守初心,不能沉溺于声色犬马而不顾国计民生!

不过,后朝皇帝得昏庸成啥样才会到他这个前朝帝王墓前哭啊,二凤歪头疑惑。

宋朝

岳飞听着李世民与其属下君臣相得的和谐往事,不由红了眼眶。

孤忠无路哭昭陵,是啊,谁不愿效忠的帝王是太宗陛下呢,若是他大宋也能出这样一位明君,该有多好。

党仁弘犯下死罪,太宗皇帝感念旧恩都愿为其赎罪,而自己为国征战却要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若非天幕出现,百姓未自己请罪,也许自己早已身首异处。

终究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仰天长叹,所遇非明主......

(1)出自《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24章 唐太宗(7)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