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今天嫡长子努力学习了吗[清] > 第76章 太子出阁讲学

第76章 太子出阁讲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承祜伸手撑了个懒腰,昨日睡得早,神清气爽。

甚至还提前醒了,在书房待了会。

皇太子出阁读书是好事,直接关乎着江山社稷的延续。

谁也不愿忽视了。

“阿玛?”

应该准备上朝的康熙却出现在长乐宫书房,朝服穿戴整齐。

承祜今年11,太子出阁一般是12岁,康熙有意留他,承祜却不愿,还往前提。

皇太子出阁读书期间没有假期,只有在每月的初一、十五、雷雨天和深冬时期停讲,停讲期间皇太子可以自由活动或者是自习。

他就跟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想等儿子年龄大一些再吃苦。

但又担心害怕皇太子成为书呆子。

“汗阿玛?”

康熙努力扬起个笑脸,把承祜拉到身边。

“讲学流程可记牢了?”

“自然。”

距离正式出阁不到一个时辰,现在问,怕是有点来不及了吧。

“汗阿玛,你别紧张。”

康熙下意识反驳,“朕不紧张。”

“汗阿玛,你手在抖。”

康熙放在承祜身上的手,指尖发白。他深吸口气,“汗阿玛相信你。”

短短一句,什么也没多聊,便离开了长乐宫。

仿佛刚才的出现完全是一场幻觉,承祜伸手掐了一把自己的脸,有点痛。

而回去继续准备上朝的康熙不如承祜那般淡定,叫来了几位太子老师。

大概了解了其中几位老师想要提问的问题,他先是沉思,并不说起好与坏,只是提醒道。

“四书粗解之,则张居正《四书直解》为佳。欲求精意,莫过于《日讲解义》。皇太子诚能通贯此书,自克明晰理,惟视其力行何如耳。不然,徒滋繁言何益。”

他深知承祜好学,年幼就是如此,对于他的知识储备量,有白泽相伴,他并不担心。只是希望能借此机会,尽最大可能的为他收集太子班底,让他这太子之位越发稳固。

这不太利于一位正在盛年的皇帝,却尽了一位父亲的苦心。

太子出阁的第一场所,也被选在了保和殿。

保和殿曾是顺治皇帝的寝宫,也是康熙皇帝幼年时的寝宫。

后来,保和殿成为王朝典礼的重要场所,是皇帝举行筵大典和主持殿试的地方。

而今日是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康熙皇帝亲临保和殿,隆重地为太子举行出阁读书典礼。

在朝堂上,

康熙皇帝一身礼服,先向满朝文武大臣们出示太子胤礽以前读书学习的习字作业。

大学士和詹事们及众大臣奉旨,一同校阅太子的作业。康熙皇帝吩咐大臣们校阅,指出作业中的不妥之处。

其实,哪有什么不妥之处?就算有,谁又会在这种场合光明正大的说出来。

而康熙的目的也格外明确,是在展示自己作为皇帝、身为父亲的自豪。

大臣们早就听说太子有过人的天赋,学业之精进,让博学的康熙皇帝都深为叹服。

不知真实与否,但这些年的传闻不少,而其所做的事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这点。

这次展示的太子作业,是历年来太子所写的满、汉习字,一摞一摞的,共有八大竹箧之多。汤斌等大学士、东宫辅官和众大臣们站在那里,看着内侍抬出来的这一筐筐太子习字。

康熙皇帝事先检视过这些作业,从中挑出了一些承祜所写的满文,特别是满文书写的重要致治政书《贞观政要》以及许多重要的汉字警句格言,堆放了两大撂。

本想着大致看一看,却发现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场面”。这些书文里除了太子平日所抄的一些政论,还有他所写的见解,有些意思从另个方面深思,倒是让人看到了另一面。

而太子的书法更是出彩,遒劲刚毅,端重而藏锋,其气势和布局,俨然是大家名帖。而且,在这每一张作业上面,都有康熙皇帝逐日的笔圈点。

父子亲情,日常之趣,窥见其中。

众人翻看传阅着,稍微提点两句,这较为特殊的早朝就结束了。

随后,便是太子出阁讲学的正式开始。

康熙穿着一身正装,到保和殿,亲自操办太子出阁讲学。

承祜一身常服,整个人的打扮也是偏书生模样,并无什么特别的装饰,倒显得清新雅致。

坐在正中间,升座。

乐起,依次入座。

康熙领着阿哥们坐在左侧,而太子师坐在右侧,一些官员散坐着。

这场太子讲学可以说是太子自身学问的提升,也可以说是一场官方所举办的大型辩论会。

承祜端坐着,先是说这些年的读书心得。

“孤自幼便爱读书,常读书,愿读书。身为太子后,更明白读书的意义。”

“《周礼》、《礼记》、《孝经》和《论语》,君臣之义、上下之位、父母知道以及长幼之序。《尚书》、《春秋》、《汉书》和《资治通鉴》,历代治乱兴衰、成败得失的道理。《老子》、《六韬》、《管子》、《商君书》、《申子》和《韩非子》,国君御天下的方法、治国用兵的道理。”

“读到现在,仍觉不够。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承祜说着,他语言得体,仪态大方。有风骨,但不过傲,有骄傲,但不自负。

下座的官员稍微有些细语,也偶尔与那位太子殿下对上眼神。他不躲不避,一双黑眸直直的望向人的心里,坦荡的很。

皇太子在上面大方论谈,后便是问。

汤斌先开场,“殿下,自古以来,义利观与利义观相冲,各方争论。你却率先主张商部,建皇商,想知道你的见解?”

这提问,对承祜有益,对“商”也有益。

“义与利也并不冲突,我们追求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道义。自古以来,我们就提倡义利双行、以义为先。我们要坚守道义,但也不能忽视利益。只有做到义利兼顾,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汤斌稍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是个新鲜句,但却解了他原先的困惑。身位太子老师,廉洁度要比往日更慎重,担心“利”被他人利用与上位误解。

现在想想,家中也该补点东西。

“谢太子反教。”

“贤贤易色。”

“出自《论语》,要用尊重贤良、重视品德取代注重外在容貌。这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之一。”

问,考的不仅是太子的见解也有学问。

“身为太子,最先懂礼,《周礼》则为本。”

“《周礼》分为六类职官,《天官·大宰》谓之“六典”:“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殿下可知?”

“《天官·小宰》谓之“六属”:“一曰天官,其属六十,掌邦治”;“二曰地官,其属六十,掌邦教”;“三曰春官,其属六十,掌邦礼”;“四曰夏官,其属六十,掌邦政”;“五曰秋官,其属六十,掌邦刑”;“六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

这些是“礼”的基础。

“《史记·周本纪》载:“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殿下,需知礼,都不能固守。”

承祜轻点桌面,看着众人。

“孤认为有些不能改,而有些改了也是添了错。”

左前方的康熙原本淡定的表情变了,他神色严肃,对于承祜接下来所要做的事有了点猜测。

“比如说,孤所认为康熙三年,所做之事现在仍该推广。”

【若有违法裹足者,其女父有官者,交吏、兵二部议处;兵民交付刑部,责四十板,流徙;其家长不行稽察,枷一个月,责四十板。】

康熙三年,帝禁缠足,以严法约束,后有放脚之风,但众人反对,康熙七年即经礼部奏罢,裹足之风又蔓延开来。

政废。

这事可不好放明面上。

胤礽抬头,眼神关切,开始担心。

果不其然,即使注意了场面,现场也碎语不断。

“《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殿下,这本是本常,流传已久,又无害,有何好禁。”

“那你要这么说,流传已久,祖宗之言。那秦算不上祖宗,汉武也成了虚言?”

有点严重了,但承祜就是想把这表面上的平和撕的干干净净,把这个问题露出来解决掉。

“【一弯软玉凌波小,两瓣红莲落步轻。】,你除了听这诗句,又看那小脚走路颤颤巍巍,柳枝轻拂的模样,可见过它真正无害的样子,可扒开那沉沉白布而看到里面扭曲的绞肉?”

“你怎敢大言不辞的说无害。”

女子裹脚除洗漱外很少拆除布条,有更甚者,布条这项操作都少拆,以保证缩脚这项活动不会半途而废。所以那高高在上,欣赏柔弱模样的士大夫们,更不会看那小脚真实模样。

“根据《鹤林玉露》记载,宋朝公主普遍缠足;宋朝理学大师程颐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玉娇三寸悭,更得一点曲生风味;这些种种不是历朝历代对于裹脚的评论,各朝朝堂都能如此,为何我大清偏偏要废除?”

声音极大,引了许多诗词,看起来对此颇有了解。

承祜定晴看去,细细描绘,此人眉眼陌生,竟看不出来领了何职。

不过他不认识倒也是正常,此人名叫方绚,是为读书人。买了个小官,目前康熙并没发现他,仍停留于此官不前。

只不过此人,人缘极好,人说文化水平高,把八股文写的一流。

“无论是淑女,女士,女流,女郎,巾帼,女史,裙衩。孤都没有意见,但是这些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成为束缚她们的因素。”

“先秦时期女子上战场都不算是稀奇事,他们那时可没有裹脚主导他们。而宋明两个时女子走出家院开始从商,孤也不见得有什么扰乱社会秩序的。而大清骑马射箭的姑奶奶们,其脚步潇洒。没有裹脚不也是活的快活。”

“那孤按照祖宗之志,如同《轮台诏》那般,发现漏点,进行改正有何错?”

方绚突然说不出来话,太子眼神锋利,摆明的是想要废除裹脚,甚至比康熙三年的皇上更加不可动摇。

在众人还想怎么打原场的份上,承祜换了个坐姿慢条细理,说出了另一句足以轰动的话。

“那咱们来说说康熙二年的废八股文。”

八股文取士,明清两代为盛。而到了前明,成化年间,对于八股文的写作更是有了严格的规定,从结构到字数都有严格的要求。

诚然,八股能够得到朝廷大臣的共同认可,必然有其优点。

但它也存在许多缺陷。

八股文使得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但也使得科举考试僵化、机械化,考官往往只看文章的形式是否符合规范,而不看文章的内容是否有深度和创意。

这就导致了许多应试技巧和作弊手段的出现,比如背诵套语、抄袭摘录、贿赂贿选等等。

这样既损害了科举制度的公平和公正,也降低了科举制度的效率和效果。

明朝后期,士人中对八股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认为八股所取的官员只会写八股,而不能任事。

在这样的呼声之下,康熙二年,康熙皇帝下令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论等形式考试,这是清朝第一次废除八股取士的尝试,也是清朝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的开端。

可是失败了。

本来康熙就犹豫不决,经过多方劝说,其废除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后礼部再次上书,在多方压力之下,结束了这场尚未开始就失败的改革。

至此便落下了,一个“问号”。

说是没有合适的政策代替,可这些年过去却闭口不提,而且八股文的影响越发大。甚至出现了文字狱,他为阿玛批奏折时,一些敏感字词,全被红笔圈起。

字字句句都规格在那小小的纸张,看不到背后人的用意。

隐藏着麻木。

作者有话要说:太子典礼参照胤礽,朱标的太子出阁讲学礼以及《明孝宗实录》这本书。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女流”,《儒林外史》。

“女郎”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

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晚年对自己一生征战的反省。

康熙三年(一六□□年),他下令禁止妇女襄足,康熙七年即经礼部奏罢,裹足之风又蔓延开来。

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皇帝下令停止八股文,康熙七年(1668年)恢复八股文。

承祜读的众多书与概,引用于刘邦告诫自家子孙所提出的《诫》。

写这章时特别纠结,因为太撕破脸了。

感谢在2024-03-13 23:55:05~2024-03-18 16:16:5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半城蘩华半城殇づ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