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螺丝厂跑路日记 > 第21章 时来 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第21章 时来 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之前在腾讯视频看许知远的十三邀,其中有一期印象深刻,是黄灯老师,她的代表作《我的二本学生》,我后来知道了“工业废水”。

其实很难开口谈二本学生,他们是边缘的,不是985,211,不是一本,是中游,是沉默的大多数,尽管他们以前也有荣耀,以前也是班里的佼佼者。

自古以来的科举制层层选拔,尽管只是二本,但是也是高考挑灯夜战到凌晨,镜片厚厚一沓,食指上是茧,笔芯用空了厚厚一层。

小学的时候,我是班级前几名,初中是班级前十名,然后考上当地的二中,只能上慢班,那个初三的暑假,我在家里玩了2个月,看了无数本言情小说,我记得是用小小的MP3,那个时候MP3只有手掌大,我记得我看了麻雀要革命,看了很多中二小说,家乡的风是柔的,我记得中考前几天,爸爸打电话给奶奶,要她买几个苹果给我补充营养。后来出成绩了,考了575,可以上二中,属于正常发挥,我还挺高兴的,可是,我的同学考了630,上了一中,爸爸知道了很不高兴,因为同学的爸爸读书的时候没有爸爸聪明,经常都是抄爸爸作业,他不高兴为什么自己的女儿没有他女儿聪明?为什么被比下去了?我的心情瞬间低落,后来才知道,她一直是我的假想敌,是我的目标,但是她不知道,我像是对照组的炮灰,作为烘托主角的存在。

高中的时候,很多同学提前上补习班学习高一课程,我没有去,课程多,9门课,每天像打仗,我跟不上,高中我记忆褪去了,我记忆不太好,很多难过的事情我喜欢忘掉,我是金鱼,我喜欢睡觉,只有睡着了可以忘掉一切。像是鱼在海里。

高考考完的那天,爸爸骑摩托来接我,爸爸晒得好黑,我看着他震惊了,我后来才知道他在福建工地干了几个月,那里太晒了。回家路上爸爸问我考得如何,我难过,数学没考好,我低落地说不知道,我怕自己考不上好大学,爸爸之前还特意去学校请班主任吃了饭,找姨丈的关系,姨丈村里的叔叔在学校当老师,他们去吃饭的晚上我很尴尬,我第一次见识到走关系,年少幼稚又假清高,我记得我不好意思跟好朋友说,我讨厌这样,我想靠实力,可是明显我没有,我那阵子还担心班主任突然关照我怎么办,可是明显我想多了,班主任对我还是一样的,爸爸问班主任我的成绩大概能上什么大学?班主任说发挥好可以二本一,之后放假回家,妈妈说爸爸吃饭送礼花了800,我记得我当时回了一句“又不是我要你去的,烦死了,我不想你去”,好傻好天真,好单纯好任性,后来数学老师儿子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老师老在课堂讲他去给儿子班主任送礼,这个中秋送月饼红包给了1000,那个国庆又如何,我犹如雷击,后来高考果然没考好,800元打水漂,好搞笑好乌龙。高考完我想复读,爸爸不同意,他说表姐复读还没第一次考的好,还是三本,要我直接读大学,我随便选了一个大学,专业不知道选什么,看亲戚堂哥选的一个专业,我也选了,那个时候没有张雪峰,而我,走了一条弯路。穷人总是在小事上抠抠搜搜,大事上稀里糊涂。

由于不是一个名校,我和很多人一样不想谈论大学,我无数次梦到我在高考,我梦到我复读,我毕业很多年后还是做梦重新考了一个好大学,有一个好的人生,何其可笑。我的对照组她大学读了师范,因为免费,她家里条件不太好,我毕业那年家里变故早早出来打工,她保研了,我后来开始上班月薪5000,加班到10点,过了3年,她毕业了,后来的消息是她去上海了,年薪25万,我想我的每个节点都作为炮灰烘托了主角的存在,然后就是今年,听母亲说她结婚了,跟网上谈的男友,男友家境富裕,是外省的,反正听说嫁的挺好,那天刚好是国庆假期,我回来给外公祭拜,我有时候能理解小说里面的恶毒反派,被一个人时刻对比,能不发疯么,庆幸我很咸鱼,很多年我前我嫉妒她讨厌她,后来遇到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人,原来以前闪耀的星星在宇宙里也如此暗淡,有富二代,有家境富裕的娇娇女,有小学毕业不停奋斗成为生产经理的女领导,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我的二本学生》文中这样写道,举个例子,尽管在和年轻人的交流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他们和祖辈之间的深厚感情,但只有目睹文瑜给奶奶剪指甲的一幕,目睹何健站在爷爷坟前的郑重和追念,目睹章韬外婆慈爱温柔地注视眼前健康黝黑的外孙,目睹境军扶着中风的爷爷在宽阔而简陋的客厅走来走去,我才清晰地意识到,相比课堂的粗疏,在他们的生命成长中,隐匿了很多我看不见的场景。在关于代际的叙述中,我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些并未瓦解的家庭结构所留存的传统人伦,事实上正是作为生命中的“真正之重”,进入到我讲台下年轻人的情感结构中。凭直觉,我甚至可以判断,廖文瑜、何健、黎章韬、何境军,之所以更有立足社会的勇气,正来源于他们和父辈及祖辈深刻的情感链接。在别人眼中,他们统称为“懂事的人”,在我眼中,他们是一群内心柔软、情感丰沛、充盈责任感而不乏力量的人。我在课堂的驻留和观察中,无法从同质化的教育要素里,发现他们情感教育完成的具体路径,也说不清他们和其他孩子差异的原因,但回到他们的出生地,回到他们的村庄和亲人身边,一些被遮蔽的图景便会浮出水面。我想,这也是本书中,除了观照学生的求学和就业层面,我更为侧重叙述村庄的变迁、父母的生计、和祖辈的关系、家庭模式甚至同龄人分野的原因。只有还原到这些具体层面,我才能清晰地看到,“背后的村庄”作为生命的原点,怎样成为年轻人“社会化”的发端;才能明确感知,渗透在父母生计中的“劳动”,怎样作为教育资源浸润孩子们的价值建构;才能进一步确信,祖辈毫无保留的情感滋养,怎样给孩子们传递直面现实的力量和勇气;也才能看得更清,在庞大的年轻群体中,我的学生,就算只能来到一所二本院校的课堂,相比更为多数的同龄人,也算得上巨大的突围和幸运,更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被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压力打败,终究依仗更为本源的滋养和力量,在喧嚣世界中找到了安放自己的地方。

大年初六的时候,我们全家去给爷爷上坟,奶奶絮絮叨叨说孩子们都回来了,你在下面要照看着他们,保佑他们顺遂,无灾无难。以前每天能看的人阿,现在只能在墓碑看您的样子,墓碑上也刻着我的名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