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203章 解外患新皇后上表 现内忧武家多卑鄙

第203章 解外患新皇后上表 现内忧武家多卑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有了李治亲自手书的立后诏书之后,这也就意味着立武贤妃为后之事再无变数,武贤妃也就成了武皇后,就是后世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武后,武则天。

这时候的如意自然还没有后来登基做女皇的威武霸气,有王皇后被废黜的教训在前,如意这个新皇后心中并没有多少得意。

一则是这个皇后之位来之不易,如意回想自己这一路走来,从她进宫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韦贵妃和阴德妃竞争长孙无忌薨逝后空出的皇后之位,如意以及一众进宫的小宫女都身不由己的成为了两位娘娘明争暗斗的棋子,也是在那个时候如意无意间就被牵扯进韦瑶陷害萧未央的阴谋中,险些被赶出宫,这是如意进宫之后的第一课。

然后自己从蝗灾事件到出使高句丽,再到感业寺再进宫廷,生了李弘,怀着安思定公主再次走上逃亡之路,好不容易又回宫紧接着就是安思定公主被害,李弘福大命大死里逃生,再然后跟长孙无忌斗智斗勇,这才有现在的皇后之位,所以这个位置对如意来说来之不易。

想到这些如意哪还有得意的心情,皇后之位固然尊贵,固然让人艳羡,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个重很可能就是生命之重,如意现在也明白了太宗皇帝为什么时常不快乐的原因:在玄武门之变后,太宗皇帝需要和自己的妻子长孙皇后解释自己的被逼无奈,所有长孙皇后为他修建了长安城观音寺,为太宗皇帝排忧(前面有说过观音寺的由来典故);长孙皇后薨逝,朝臣的眼睛都在盯着空出来的皇后之位,太宗皇帝就连修一个思念长孙皇后的园子都不行,大臣们的谏言逼着太宗皇帝望陵毁观;太宗皇帝在自己的女儿高阳公主哭着求自己不要让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的时候,太宗皇帝只能对自己最钟爱的女儿表示无能为力;在废太子李承乾对自己的父皇哭诉自己谋逆的不得已的时候,那时候的太宗皇帝不再是天下的皇帝,也只是一个不想儿子走自己老路的愧对儿子的老父亲,所以李承乾即使是谋逆太宗皇帝也要保住儿子的性命,这都是太宗皇帝作为皇帝难言的苦楚。

来之不易,也不必得意。

而且这么多年的宫廷生活也告诉如意一个道理,来之不易,坐之更不易,不信就看王皇后,和萧未央斗了这么多年,防人就和防贼一样,从王皇后的角度出发,不管是“引狼入室”找自己进宫,还是收刘贤妃之子李忠为嫡子坐太子,还是密通萧未央追杀自己,后来又是嫁祸刘贤妃,用巫蛊之术谋害安思定公主和李弘,王皇后做这么多图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坐稳自己的皇后之位吗?最终也多行不义必自毙。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如意成了武皇后她也理解了王婠曾经的那些做法,处处有了危机感,她不只要坐上皇后之位,还要坐稳皇后之位,所以在李义府来问她王皇后有没有同党的时候,如意明知道王皇后背后是长孙无忌,可她还是选择了按照王皇后的口供来,在如意眼里褚遂良已经为此时担责,自己没有必要,其实也没有能力追责到长孙无忌身上。

不但如此,这一次因为废后之事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有了间隙和分歧,而长孙无忌现在还是监国,朝堂还是陇西世族的天下,李治现在要做的是修复和长孙无忌的关系,而不是彻底闹崩,不然这对李治还是自己这个新皇后都不是好事,这就是新皇后也有自己的内忧外患。

于是如意在封后诏书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表李治,如意上表道:“陛下前以妾为宸妃,侍中韩瑗大人和中书令来济大人面折庭争,此既事之极难,岂非神情为国?臣妾乞陛下对二位大人褒赏。”

这是如意对老臣们的示好。

以前的中枢七相在褚遂良被贬潭州后就成了现在的中枢六相,除了还政于朝的李绩是明白的站在李治一方,其余几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长孙无忌的影响,但在废后事件中崔敦礼和于志宁保持了中立,韩瑗和来济则是和褚遂良一样明确的反对废后,现在褚遂良被贬,李治却反而夸赞起韩瑗和来济在当初反对册封武昭仪为宸妃时的“忠心”,表扬他们当初的反对是对的?尤其这个提议是他们反对的武贤妃提的。

在李治拿着武皇后的上表展示给老臣们看的时候,这些老臣们自然明白武皇后此举的想法,贬褚遂良是示威,褒自己就是示好,这是在用皇上和皇后的脸面承认自己错误的方式证明韩瑗和来济当初做得对,这样的褒奖韩瑗和来济接不接?

不止如此,中枢六相中的其他几人也是各有奖赏,长孙无忌,崔敦礼,于志宁,李绩,都在奖赏之列,在这上面李治做到了雨露均沾,而不是厚此薄彼。

武皇后亲自上表皇上嘉奖曾经反对自己的人?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李治和长孙无忌,因为有多少寻常人会在做了皇后后不是得意忘形,一朝得势,睚眦必报,而是能冷静地思考问题?还褒奖自己的敌人?武皇后就能做到!试问这是何等的胸襟?

李治在刚听说如意的这个想法的时候也是意外,但如意一句:“立后之争本是皇上和诸位大人的一时意气之争,而不是立场之争,不管是皇上还是诸位大人都是为了大唐社稷着想,难道这天下大唐还大不过几人的个人意气吗?不必因为个人的意气导致皇上和朝臣的分歧,因私废公,君臣不和这与国不利,还有就是几位大人都是先帝留给皇上的老臣,尤其是长孙监国更是皇上的舅舅,从辈分来说皇上也是晚辈,其中有了误会皇上作为晚辈先认错又有何难?就算是先帝在位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认错过,皇上现在这么做也只是效仿先帝罢了,不过既然臣妾是症结所在,那这件事就由臣妾提起,也算是证明皇上立的皇后不是昏聩之人。”

如意一番话说的妥当,实际上李治不是傻子,他自己也在担心会不会因为废后之争影响他和几位中枢老臣的关系,尤其是舅舅长孙无忌,这一次的废后之争的确损害了双方各自的颜面,李治作为皇帝不想示弱,所以他一直都没有办法,现在恰好如意上表褒奖几人,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有时候事情的解决就是需要一个简单的台阶。

在武皇后上表表示嘉奖几位老臣之后,因为废后折损颜面的长孙无忌等人也就借坡下驴,现在武皇后已成不可改变的事实,他们没必要再抓着这件事不放,实际上一众老臣也是被逼无奈,一个女人尚且有这样的胸襟放下成见率先认错,长孙无忌等人难道还不如一个女人吗?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皇后称职,自己这些中枢大臣反而不称职了,反而证明废王立武是中枢老臣们的错,所以皇后示弱他们必须接着,老臣们又见识了武皇后的另一面,这个女人不只胆大妄为的敢在紫宸殿偷听中枢大臣议事,和褚遂良硬碰硬的唇枪舌战,还会现在的以柔克刚。

这样这一次因为废后引发的君臣矛盾就被如意用牺牲自己的办法收拾了残局,牺牲她一人即保全了李治皇帝的颜面,又弥补了一众老臣的颜面,这么一看倒还真有几分长孙皇后的风采,众所周知长孙皇后当年经常调和朝臣和太宗皇帝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替魏征在御前说好话。

在解决了老臣和李治的矛盾之后如意并没有高枕无忧,所谓内忧外患,老臣们只是她作为皇后的外患,她眼下还有内忧,那就是武家之事。

对于武家如意可谓是即怨又恨,虽然她也姓武,但整个武家就像是她的仇人一般,除了父亲武士彟,如意在武家没有遇到一个好人,可以说如意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还要好好感谢武家对她的“逼迫”。

在武家姐妹还年幼的时候武士彟就去世,然后不管是武母杨氏还是武家姐妹在武家的并州族地一开始受到的就是无休止的吸血,武家兄弟盘剥完了武士彟留给杨氏母女几人的所有财物,最终还把母女几人赶出了武家。

在母女几人被武家赶出家门想要投奔长安城的舅舅杨师道的时候,武家兄弟就连姐姐武顺出嫁的嫁妆都不放过,强抢之下误伤了妹妹武青蝉险些死去,虽然最终捡回一条命但也成了一个瞎子,如意此生都忘不掉母女几人在大雪天孤苦伶仃,求天不应,求地无门的绝望。

但那时候的如意对武家还是不怨恨的,因为母亲杨氏告诉她们家丑不可外扬,武家兄弟只是因为武士彟去世,断了仕途之路才这样的,不怪他们,要原谅他们,如意也是这么想的,她天真的以为自己的哥哥们既然喜欢权势,那自己就进宫为他们争取权势,这就是如意进宫前对太宗皇帝说的话,她要对哥哥们投其所好。

如意也的确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她在进宫之后被先帝册封为了五品的才人,虽然不是什么高品阶的妃嫔,但至少为武家兄弟争取到了一官半职,武家兄弟也真的“孝顺”的把杨氏接到了家中赡养。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也不会有以后的武如意。

还是武家兄弟,还有武家大伯武士棱,如意想起了自己这个大伯,武家的所有事都是他做主,这些人在萧未央报复如意的时候,害怕宫里的淑妃娘娘因为武如意这个“外人”牵连到武家,就自作聪明的把杨氏母女第二次赶出了武家,甚至“思虑周全”的族谱除名,做到了和母女几人毫无瓜葛,以示清白。

第二次被赶出家门的母女几人才真正明白自己在武家人眼里从来都不是一家人,始终只是外人,自己为武家着想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有利益的时候武家会认,一旦没有了利益武家就弃之如敝履,从那时候开始不论是杨氏还是如意就已经对武家恩断义绝,一刀两断,不再来往。

即使是如意再次进宫成为昭仪,成为贤妃的时候如意也没有让李治赏赐武家,而是在母亲杨氏到了长安之后作为自己的家,但世事就是这么捉弄人,如意也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皇后娘娘母仪天下,这是天下人对皇后的要求,既然如此那皇后娘娘就不能没有家人,皇后娘娘的家里就不能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然还怎么配得上母仪天下?这就是如意的内患,她该怎么处置自己和武家的关系?

重要的肯定是武家,自己做了皇后,武家那些人不知道有多巴不得攀附在皇后娘娘的身上,可是如意又不甘心让武家这些反复无常,鼠目寸光,唯利是图,忘恩负义,卑鄙无耻的小人从自己身上获利,看看长孙皇后的长孙家有长孙无忌,自己这个皇后的武家有什么?说是一群财狼都不为过,只是想着这些人丑陋面目如意都觉得憎恶,可是自己偏偏又需要他们,无可奈何啊!

杨氏也知道女儿的难处,可是皇后娘娘不能没有本家,还不能和本家闹出丑事,如意已经有一些事瞒着李治,比如现在大腹便便的女儿肚子里其实没有怀孩子,久不露面的大女儿武顺肚子里才是李治的孩子,现在杨氏不敢想女儿和武家闹出丑事会有什么结果,宫中无小事,尤其是皇家的颜面。

这时候却有侍卫来蓬莱殿上报,说是皇后娘娘的家人在宫外求见,是兄弟二人。

如意和杨氏一愣,武家?兄弟二人?武家兄弟?如意的家人,所以?是自己的两个哥哥?如意咬牙切齿道:“厚颜无耻!”

宫外来人的确是武家兄弟武元庆,武元爽二人,人模人样的穿着自己六品通直郎的朝服,想当初他们的这个官职还是靠着如意成为先帝的五品才人换来的,后来他们忘恩负义的把继母杨氏赶出武家,官职倒是没有舍得送出去,现在又知道自己的妹妹武如意成了这大唐的皇后娘娘,于是不出如意预料的主动上门来攀附。

知道武如意成为皇后娘娘的不止有武家兄弟,还有武家众人,因为李治的立后诏书昭告了天下,所以武家人也就知道了大唐有个新皇后娘娘是武家人。

一开始他们并不敢确定这个新皇后娘娘就是自家的妹妹,因为他们一直以为如意还留在感业寺中做先帝的未亡人,怎么会成为皇上的后宫呢?还因为武家兄弟官职品阶太低,这个新皇后娘娘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从天而降,他们哪里敢相信这个从天而降的人是自己的妹妹?

因为他们对如意再次进宫一概不知,如意成为昭仪,贤妃影响也只是局限于后宫,不像是成为皇后娘娘一样昭告天下,直到武家兄弟看到了诏书,在听同僚说起武皇后娘娘出身并州,其先父名武士彟,武家兄弟才胆敢确定这个皇后娘娘就是自己“失联”多年的妹妹,于是二人就跌跌撞撞的跑回了武家在长安的寓所,这也是当初武家兄弟说要赡养杨氏的时候,杨氏借哥哥杨师道出资买的房子,后来武家兄弟把杨氏赶出了家门,房子窃为己有。

武家兄弟跑回家不是要把这个惊喜告诉武家人,而是要把这个惊吓告诉他们,当年武家第一次把杨氏母女几人赶出家门的时候没想到会有后来的如意争气做了才人,武家兄弟被赏赐官职,但那时候他们依旧厚着脸皮来长安领赏,这对于武家兄弟来说是自己应得的,当年如果不是杨氏在武士彟面前的阻挠,自己早就做官了,所以他们能做到理直气壮。

在他们第二次把杨氏逐出武家的时候是因为萧淑妃对如意的报复,他们认为杨氏是继母,淑妃娘娘的仇人是武如意,他们被牵连是殃及无辜,所以赶紧把杨氏和武家姐妹去除族谱以示清白,他们这么做合情合理。

实际上呢?武家人可以卑鄙下流无耻龌龊,但他们不傻,他们始终做的只是欺弱怕硬,知道杨氏和如意不能拿他们怎么样,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欺负她们。

现在武家兄弟知道皇上册封的新皇后娘娘是一直被他们欺负的如意之后就害怕了,害怕被追究责任,他们不是知道自己错了,只是知道皇后娘娘能任意处置他们了,于是他们惊慌的跑回了家找武家的精神支柱,武士棱,这些年武家的大事小情都是这个大伯做主。

武士棱知晓了自己武家出了个皇后娘娘的时候心中也先是一惊,武家兄弟当年所作所为多是出自他唆使,他也害怕被追究责任,万一杨氏母女报复怎么办?于是武士棱想到了一个办法,自己把武家的身份挂在大庭广众之下广而告之,如意还能不顾及皇后娘娘的颜面对自己怎样不成?不但如此,如意做了皇后娘娘,武家就是外戚,武家人还得跟皇后娘娘要官才对,于是这也就有了武家兄弟在如意还没有想出办法处置武家的时候,自己就已经自报家门的入宫求见,只能说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用武士棱的话说那就是:皇后娘娘母仪天下,对自己的家族一定会大人不记小人过的,你们兄弟二人与皇后娘娘多年未见,应该去拜访一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