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44章 千古名臣魏征身故 太子失格离经叛道

第44章 千古名臣魏征身故 太子失格离经叛道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大唐皇帝李世民还想筹谋攻打高句丽的时候,一场不算意外的意外暂时改变了皇帝的谋划:那位在朝堂上佝偻的身影,那位敢言上谏的良臣不能再站立在朝堂上了,贞观十七年(643年),六十四岁的直臣魏征病危了,或将不久于人世。

李世民在得到魏征病重的讯息后,亲自到魏征家中探视,魏征强撑病体,穿戴朝服,拖着残躯在卧榻上面圣行礼,李世民赶紧上前屏退左右侍从亲自搀扶魏征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

于魏征而言,着朝服是君臣的规矩,也是自己对皇上的最后一次谏言,魏征也深知自己大限将近了。

魏征像从前一样开始了自己的谏言: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陛下,这天下之大莫过于规矩二字,常言道国有规则国昌,家有规则家大,身有规则身正,心有规则心泰,这世间万物莫不有规矩,而在这所有规矩之中,太子继位就是最大的规矩,成则国治,弛则国乱,前有始皇帝二世亡于胡亥,近有前隋毁于炀帝,这都是警世之鉴,臣追随陛下愈十数载,深知陛下之心胸不弱于秦皇,治世之才能可比之汉武,这么看来太子不及陛下甚多,但臣还是想说“立嫡立长”就是规矩,太子才智不显也自有朝臣辅助,有陛下打下的根基,太子可保守成无忧,再者现在太子忧虑东宫之位,日后一旦继位心结自然消除,还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所以臣恳切希望陛下莫要对太子殿下失去期望。

李世民听着油尽灯枯的老臣这时候还在挂念着太子的事,一时也是情难自已悲从中来流着眼泪道:“爱卿的话朕听的明白,其实从始至终朕一直都对承乾抱有期望,不管是出于国家还是出于朕对长孙的承诺,朕从来都没有换掉太子的想法,即使是太子性格多乖张,朕也只是怨我这个做父亲的没有教育好孩子,子不教父之过。爱卿说得对,太子或许才智不显,但只要我这个做父亲的能够给他留下好的根基,太子可守成无忧,也就是朕劳累一下罢了,所以朕会传位给他的。”

魏征听了安心的点了点头,然后道:“陛下,还有一事臣必须要说,臣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文臣,不能明白陛下一心想要远征高句丽的决心和深意,但臣身为陛下的臣子当尽忠守责,不得不言,高句丽不是一个容易击败的对手,几次让前隋折戟而归,最终国祚破灭,所以我们不得不慎重,如果不是准备十分充分陛下切不可意气用事,失了民心,倾覆了国运。”

李世民赶忙道:“爱卿放心,朕会一直谨记爱卿的忠告,非必胜之把握,不敢轻言起战端。”

接着魏征有道:“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想求陛下。”

皇帝道:“爱卿请讲。”

魏征道:“这些事结束之后,臣希望陛下能够给那孩子回来的机会,是臣把她送出去的,所以臣还想把她带回来。”

皇帝知道魏征说的是如意,点头道:“爱卿放心,朕对那孩子也多有亏欠,在走之前会留下话的,保证她回来以后可以无忧的生活下去。”李世民说的走之前就是自己死之前,太子正好可以继位,到那时如意回来也没有什么影响了,所以给出魏征这样的承诺。

接着魏征道:“陛下,臣之大限将近,有些心里话怕再也没有机会告诉陛下,希望陛下原谅臣的欺君之罪,臣从来都算不得的是陛下的忠臣,只称得上是良臣罢了,陛下知道臣自幼孤苦贫寒,备经离乱,深晓百姓之艰辛,所以即使是做了陛下的臣子还是想把百姓放在陛下的前面,也就做出了很多为难陛下的事,说了很多侵犯龙颜的话,臣深感陛下和皇后娘娘对臣的包容,所以在这上面臣对不住陛下的钟爱,这是臣的欺君之举。”

皇帝道:“这些都是朕知道的,所以朕才会叫你杀不掉的乡巴佬,所以爱卿哪来的欺君啊,啊?难道爱卿是想说朕是个不辨是非的昏君吗?”

说完君臣二人都开始哭着笑了起来。

接着皇帝又把自己的儿子太子李承乾和女儿衡山公主叫了进来,皇帝对太子道:“承乾跪下,向你的老师行学生之礼。”

太子有很多的老师,但太子从来不用行大礼,因为他是太子,现在皇帝让太子跪拜魏征就是想告诉魏征,他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太子也要尊重于他。

接着皇帝指着一个少女(李世民最小的女儿新城公主,)道:“魏公,睁开眼看看朕的女儿,就是你的儿媳了。”这时候皇帝改魏爱卿为魏公,就是想告诉魏征现在二人是姻亲双方了,不是君臣,这是皇帝对魏征的特别对待,并且新城公主作为李世民最小的女儿,也是他和长孙皇后最小的孩子,李世民把新城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可谓是对这位老臣最大的厚爱。

只是此时魏征已经身体衰弱到无法起身谢恩了。

当日皇帝回到宫里的晚上,忽然在夜里梦到魏征,就像平日里一样身体完好了,李世民高兴的开始跟魏征谈论起朝政,结果到了次日清晨,皇帝留在魏征府上的内侍前来上报,魏征在昨夜归天了,皇帝久久愣在原地,手里的衣服掉在地上不自知。

时为贞观十七年魏征丧,李世民亲临其葬礼,痛哭流涕,为魏征废朝五天,并令内外百官与在长安的朝集使一同前来参加葬礼;太子李承乾在西华堂为他举哀。

随后,李世民下诏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赐谥号“文贞”;同时赐羽葆、鼓吹,加班剑四十人,赠绢布一千段、米粟一千石,并允许陪葬自己的昭陵。

将要下葬时,魏征的妻子裴氏道:“魏征平生节俭,现在按一品官的礼节安葬。所需仪仗、器物太多,不符合魏征本人的志愿。”于是对朝廷供给的一切仪仗和物品都推辞不受,仅用白布、帷幕装饰承载灵柩的素车,不用花纹、色彩和刍灵。(引自百科)

李世民亲自登上御苑的西楼,望着魏征灵柩的方向痛哭,竭尽哀思,命百官送灵柩出长安郊外,长安城百姓影从者众多,都来送别这一千古名臣。

魏征在太宗朝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和施政给予了很多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所以在魏征死后,李世民感慨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镜)

魏征逝世的消息传到高句丽的时候渊盖苏文极其兴奋,连连称好,因为魏征一死李世民就算是损失了左膀右臂了,魏征的贤名,就算是远在高句丽渊盖苏文也是如雷贯耳,现在魏征死了,大唐的朝堂不可能不起波澜,一国之宰相留下的权力空间怎么可能没人争抢呢?再者,继位者就能完美的弥补魏征留下的缺吗?恐怕大唐皇帝很难找到像魏征这样有能力的人了,所以这个缺儿没人补的了,这一切无疑都会牵扯皇帝李世民的精力,皇帝也就无暇他顾了,高句丽就会有更多的喘息的机会了,所以这就是上天赐予的机会啊,也就不怪渊盖苏文这样城府的人都会喜形于色了,大唐现在就是悬于他头顶的利剑,让他坐卧难安。

如意听到自己老师去世消息的时候,声音全无,只是眼泪控制不住的流了下来,她没想到上一次一别竟然跟老师是永别,她之前知道老师的身子已经不好,很长时间都是佝偻着身子,只是没想到这才两年不到老师就去世了,自己还不能回去,这时候如意更怪自己了,不然就可以留在照顾老师了,魏征与如意,如师如父,现在如意能做的唯有站在院子里望着遥远的长安城落泪。

来转告消息的李治这时候也是情难自已,魏征也算是他的老师,虽然只是在崇文馆的接触,但魏征的教导还是历历在目,这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劝如意节哀了。

以上只是魏征逝世带来的小的影响,因为这件事受到最大冲击的是太子李承乾,完全改变了整个大唐的命运和历史。

魏征是太子最为遵从的老师,因为魏征可以帮助太子稳固自己东宫之位,其他的老师就没有这样好的能力了,所以其他人对于太子的约束就要欠缺很多,也就是老师说话不算话,管不住太子。

没有了魏征的约束,太子身边的随从不管是出于想讨太子欢心的原因,还是作为下人想让太子开心的原因,太子的随从总是想方设法的带着太子取乐,或是聚众饮酒或是招揽舞乐伎在东宫流连声色,其中最得太子欢心的就是那个与如意并驾齐名的“称心”,这个人本就出身教坊司,出身卑微,现在能够跟随在太子身边自然不想放弃这样的机会,各种小把戏逗得太子很是开心,发展到最后称心甚至穿起了宫廷女官的衣服,配上称心娇柔的身段和面相还真是像那袅袅身姿的女子,太子这样放浪形骸的举动都被传到了宫外,甚至传言太子其人德行有亏,养娈童,好男色。

太子这样的不学无术,诸多的老师又是管不了他,只能把这些事上报了李世民,这时候皇帝还因为魏征的去世悲痛,结果太子就变成了这样,皇帝还真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魏征这才死了不出一月,太子怎么就不能给自己长长脸呢?省省心呢?马上带着人就到了太子东宫。

这时候的太子还在跟下人蒙着眼玩躲猫猫,结果一身女装的称心就撞到了李世民的身前。

称心看见皇帝吓得赶紧趴在地上道:“奴婢见过皇上,奴婢冲撞皇上罪该万死。”

太子听到自己的父皇来了也是吓得不轻,他还是很害怕皇帝的,毕竟掌握着自己的皇位,“儿臣见过父皇。”

皇帝冷声道:“朕听闻你最近懈怠了侍学之心,荒芜了学业,每天就是在做这样的事吗?这阴不阴阳不阳描眉画脸的肮脏货色是一国之储君该迷恋的粗鄙之事吗?声色犬马不知上进,你还有身为太子的自知之明吗,你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皇帝之前从来都没有对太子说过这样的重话,只是现在接二连三的事让他失了些许方寸,接着皇帝又看到趴在自己脚下的称心,太子是自己的儿子他没办法,心里有气也只能迁怒于这个奴才了,如果没有他勾引太子,太子也不会变成这样,于是道:“引诱蛊惑太子失学、失行、失德,你真是罪该万死,拉出去砍了。”

称心一阵哀鸣“皇上饶命啊,皇上饶命啊,太子殿下救命啊,救救奴婢啊。”

只是这时候的太子也是不敢说话,甚至抬头都不敢,只是看着太子紧握的手知道太子的内心并不平静。

皇帝以为杀掉一个称心就能让太子收心学习,这样的做法跟把如意送到高句丽一个道理,只是他忽略了一点不同,现在没有了魏征谁来缓和皇帝太子之间的矛盾?之前因为魏征是坚定的拥立太子的,他就是太子的定心丸,现在呢?

太子失去了定心丸,又变成了那个自卑的懦弱的癫狂的太子。

待皇帝走之后,太子开始在自己的东宫疯狂的砸东西,一边疯癫的乱喊乱叫“啊!啊!”

一边喃喃自语道:“父皇从来都没有看得上我,我愚笨,我不可教,我永远也比不上那个聪明睿智、风度翩翩的魏王,父皇对他可以善待宠爱,对我就是各种苛责,魏王有皇家气度,而我是个瘸子,父皇可以主动给魏王兴建府邸,而我就是奢靡浪费,魏王可以游历天下,而我就是不务正业,魏王可以有美酒舞乐伎,而我就是声色犬马,哈哈,父皇从来都是看不上我这个不成器的太子的,烂泥扶不上墙的太子!扶不起的阿斗!哈哈,真是悲哀啊!哈哈哈哈,那我就更要让父皇对我刮目相看!”这时一个疯狂的念头开始在太子心中酝酿,一封书信送出了太子东宫。

这件事情以后不管是宫里还是宫外有流言开始盛传皇帝有改立太子的心思。

同一时期,魏王李泰来向自己的父皇请旨,说是想为自己的母亲长孙皇后祈福,所以李泰发愿亲自到洛阳城营造龙门石窟,李泰的仁孝与太子的任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就是皇帝一直对太子纵容的后果,他看不见太子所背负的压力,以为自己每次向太子妥协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最后就是太子心智上的彻底扭曲,他会把皇帝做的任何事都当做是自己稳固太子之位的砝码,最终踏破了皇帝的底线。

这样的太子是看不见皇帝为他做的事不只是从皇帝的身份出发,还是一个父亲的身份,还是承载着先皇后长孙的遗愿,皇帝比任何人都想望子成龙,甚至不惜自己的脸面向天下昭告了隐太子李建成的合法身份,可是太子呢?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父皇逼得不知道该怎样处置父子间的感情,这就是皇家啊,这皇位诱惑就会让人乱了纲常,失了亲情,李世民自己的上位何尝不是这样呢?这就是他当年在李渊的殿阁外向长孙痛哭的原因。

太子东宫送出的书信到了齐王李佑的手里,虽然在上一次的蝗灾事件中皇帝因为李佑挑唆太子临阵脱逃把他赶回了自己的封地,但李佑“作为”太子的谋臣,其实就是狐朋狗友,两人之间并没有断绝联系,太子有很多事也会让李佑出谋划策,这一次也是一样。

李佑这一次收到太子的书信哈哈大笑,他知道自己等的机会终于来了,那个愚蠢的太子李承乾以为自己是他的谋臣,他也配吗?一个蠢货,他何德何能坐上了太子的宝座?还不是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孩子?所以即使太子再蠢也能得到李佑求之不得的东西,自己呢?不知道比太子强出了多少倍,别说是太子,就算是魏王,李佑也不放在眼里,也不过如此,但是他们都是长孙皇后的孩子就可以肆意的张扬,自己只是德妃的孩子就算表现的再好皇帝也看不见,甚至为了减少麻烦只能小心的隐藏自己的才敢,就像是李恪,明明很优秀却只能自己离开崇文馆做一个平庸的人,李佑不想自己跟李恪一样逆来顺受,李佑在这些事上面不服气,所以他会留在宫里伺机而动,只是皇帝就连这样的机会都不给自己,还把自己赶到了封地,这就是在为他喜爱的孩子清楚障碍,正是因为这样李佑才会选择巴结太子,哪怕皇帝把自己赶出了皇宫的权利核心,李佑知道自己只要抓住太子就一定还会有机会的,现在机会就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