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30章 世家阴谋步步紧逼 如意筹谋步步为营

第30章 世家阴谋步步紧逼 如意筹谋步步为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接上回说道,王氏在“太子”上门求粮之后就猜到了“太子”的粮食不多了,所以就开始推动他们的煽动计划,在狄仁杰离开之后,谣言传播这样的消息也传到了李治和如意的耳中,二人开始被这个消息震惊的不知怎么开口,接着就是害怕,脸色被吓得一阵煞白,这时候是撤回并州还是留下继续救济灾民?之前还期望狄仁杰能够带回太子的安排,现在只怕是来不及了,摆在眼前的难题如意和李治只能自行解决了,那就走人?可是如意和李治看着外边密密麻麻的灾民,实在是下不了这样的决定,他们知道,一旦自己离开,民变发生,秩序就会在这里消失,一片无序之地,这些体弱的百姓恐怕一点生路都没有,更可怕的是,无序之下的弱肉强食,这些人或许会成为一些人的口粮也未可知,大灾之年,人相食、易子而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想到这里,想到这些天跟灾民的相处,如意和李治都没有了离去的想法,他们不想看着今天还是活生生的人,明天就变成了食物。

只是不走的话,自己留下来能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呢?这才是二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位置就需要背负起什么样的责任,这方面晋王李治实在是没有什么办法,如意只能自己想办法了,可是自己手里有什么呢?有自己,皇帝的五品才人,没有用;晋王李治,估计也不会有用的,因为自己这里还有太子的印信,之前李治向周围求粮的时候用过,但是用处不大,所以李治本人也就没啥用了,如意现在想来,并不是太子的印信没用,恐怕是各地的主官受到了王氏的影响,所以不敢明目张胆的的帮助“太子”,世家的影响力有这么大吗?如意这时候因为年龄和阅历,还不是太了解世家的强大,并且到这时候如意还以为造成这一切的只是王氏一家,也算是无知者无畏了,然后如意接着清点,那就是太子的官服了,剩下就没有了,可是太子的印信都没用,只是太子的衣服能有什么用呢?如意看着这一堆没用的东西也是满头愁绪啊。

只是不管李治和如意怎么因为灾情焦急的睡不好觉,第二天就还是要面对灾民的吃喝,民以食为天,更别说是现在了,灾民除了一口吃的就一无所有了,消弭民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有吃的,没有吃的那谣言很可能就会成为现实。

这一天如意照例在巡视灾民的情况,本来这件事应该是李治的事情,但出于对晋王安全的考虑,只能如意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因为她这个五品的才人还真的比不上晋王的身份,虽然名义上如意是皇帝的妃嫔,但现在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女官,还兼任着起居馆的记注工作,所以如意直接自己就负责巡视,一举两得。

在如意走到一处聚集地的时候,如意突然看到了很多人不知在跪拜着什么,出于好奇就走了过去,她看到了人群的最前方,是一名老者,如意认出了老者,因为如意之前曾经建议李治为了稳定民心选拔出了一些灾民中的德高望重者,这名老者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如意认出了他。

如意不知道老者在干嘛,于是等待众人跪拜结束后就走过去想要询问一下,不怪如意疑惑,现在谣言四起,多一分细心就能多一分安心。

看到如意走了过来,老者也是迎了上去,他也认识如意,在为灾民分配粮食的过程中如意一直有参与,所以老者心里还是很感激这个年轻的女子的。

如意好奇的问道:“老伯,你们刚刚是在干什么?我看挺庄重的。”

老者答道:“姑娘,现在蝗灾四起,我猜是因为我们平时祭祀上天不够心诚,懈怠了这些事,所以老天给我们的警告,所以我组织了一些人,祭祀祈福,希望老天睁开眼,放过我们这些穷困的百姓。”

“祭祀”?如意思索道:“老伯,百姓们都信奉这样的说法吗?”

老伯道:“是啊,大家都深以为然,所以自发的过来一起祭祀,姑娘知道,我们大唐五到七年就会发生一次蝗灾,我们每次都这么祭祀,很快就能过去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发生在贞观二年的大蝗灾了,那一次的蝗灾是真的严重,饿殍满地人相食啊,后来我听说还是皇上特别在长安城举行祭祀,后来蝗灾就很快结束了。”

老者说到这里,如意一下子就想到了什么:起居馆,关于皇上治理蝗灾的记录: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想到这里如意嘴角有了一些笑意,喃喃自语道:“或许我们也该来一场祭祀了。”

老者听到这样的话,也是道:“如果能够组织所有人来一场祭祀,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马上就离开了,她心里的这个好主意还需要跟晋王李治好好商量一下。

如意找到了还在发愁的李治说道:“晋王殿下,我现在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办法,想要跟殿下商量一下。”

李治听到这话高兴得道:“你快说什么办法,还是你聪明,想到了那么多办法,我都快愁死了。”

如意道:“殿下,今天我在外边看到了有不少的百姓在祭祀祈福,我认为我们也应该组织一场大的祈福了,把所有的灾民都拉在一起。”

李治这时候有点看不懂了,都什么时候了还要祭祀祈福,难道摆在眼前的不是粮食的短缺吗?祭祀能换来粮食吗?

面对这样的疑问,如意胸有成竹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殿下,我认为一来百姓都信奉祭祀,这样能够求得心安,另外由我们来组织祭祀仪式,也是在拉拢聚集民心,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民心涣散,如果祭祀祈福可以达到目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李治这时候才明白了如意的意思,一是顺应民心,百姓信奉祭祀,那就祭祀,而是拉拢民心,祈福或许真的有这样的效果,但这样看不着摸不到的办法作用有多少很难被确定啊,于是李治问道:“你认为这个方法会有作用吗?”

如意道:“殿下,我认为我们现在面对的最大难点并不是百姓,而是谣言,这样的谣言并不是外在的食物可以解决的,因为谣言是扎根在人的心里,所以这是我们没有办法的原因,而祭祀祈福正好发挥这样的作用,也许它不能真的消除谣言,但至少会减缓民心涣散的速度,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也许我们多坚持一天就会等到太子殿下的粮食,到时候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李治也是想到,是啊,谣言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谣言的传播,也许下一刻民变就会发生,如果祭祀祈福可以缓解这样的问题,那就太好不过,只是还有另一个问题,祭祀祈福之后呢?到底还是需要粮食的,单纯的只是祭祀那肯定是没用的,毕竟灾民还是需要吃饭的,于是李治问道接下来的办法。

如意稍微停顿一下问道:“晋王殿下看过之前的一些蝗灾记载吗?”

李治又是不懂如意什么意思,好好地转移话题干嘛?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但还是说道:“之前在崇文馆学习看过一些,怎么了?”

如意没有回答,而是继续问道:“贞观二年的大蝗灾,晋王殿下还记着吗?”

李治继续回答道:“记着,那是一次极其严重的蝗灾,老师们着重讲解过。”

如意继续问道:“那殿下还记着皇上是怎么解决的吗?”

李治这时候才恍然大悟道:“是的,父皇在长安城组织了祭祀仪式,可是我们刚刚不是已经决定了祭祀的事吗?你怎么又提起来了?”

如意还是不回答。继续问道:“还有呢?皇上只是祭祀了吗?”

李治皱着眉头看着如意,实在是不明白她想说什么,只能顺着如意的问题思考,思考了片刻李治的眼神和脸色就变了,结结巴巴的道:“你你你是说...”

如意点头道:“是的,皇上然后吃了它,那些蝗虫。”其实说到这里如意自己的脸色也不太好,毕竟她是见过那些蝗虫的,流着莫名其妙绿色和黄色汁水的东西,想着想着如意就打了一个冷战,可就是这样的蝗虫,皇帝在贞观二年就吃过了,这为如意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李治这时候看到如意肯定了自己的想法,顿时感觉肚子里翻江倒海,扶着桌子就是一阵干呕,不敢相信的问道:“你的意思是我们也要吃那些蝗虫?哦,我不行了,你先等等。”

如意看着李治的样子,感觉自己的肚子或许也快出问题了,但还是坚持着说道:“殿下,我们的存粮真的很不乐观啊,只是吃粮食坚持不了几天了,或许吃蝗虫就是唯一的办法了。”

听到如意这么说李治也是一阵沉默,他知道如意说的都是实情,可是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子,他不是李世民,李世民少年从军,几十年的行伍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李世民的过完中,或许吃蝗虫都算不上什么,特别是在贞观二年,李世民刚刚即位不久,朝堂政局动荡,李世民吃蝗虫不但稳定了民心,还让世家看到了新皇帝的狠厉之气,李治却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在他看来这是很难的事情,只是李治有他自己的优点,虽然有些软弱,但也足够坚韧,认定的事情就会努力做到,就像现在,他认识到没有其他的办法了,所以他的心也就定下来了。

这还真是阴差阳错啊,本来是魏征和皇帝想要借着蝗灾的机会让太子成长,没想到太子临阵脱逃,反而是晋王李治得到了成长。

既然事情的大方向决定下来,如意和李治就开始商量具体的细节安排,祭祀该怎么举行?谁来主持?蝗虫都在野外飞着,怎么吃?这都是问题,并且既然要做,那就要争取最大的效果和收益,如意又开始费脑筋了,晋王李治也想帮忙,但事实证明,这时候的李治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经过良久的苦思冥想,如意还真是想出了办法,既然是举行祭祀祈福的仪式,那就需要让更多的灾民看到,这样就要求有足够开口的场地,并且能够在高处最好,这样就需要搭建一处高台了,然后就是祭祀的人选,负责祭祀祈福的人选当然是地位越高越好,并且还需要在之后带领大家一起吃蝗虫,所以晋王李治就是现在最好的人选,因为这里他的地位最高,但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晋王年纪小,名声不显,百姓也许对于晋王并没有太多的感触,这势必会影响拉拢民心的效果,其实太子才是最好的人选,因为太子是储君,地位更高,相比之下百姓更加会听从太子的言论,只是这时候去哪里找太子呢?之前李治有太子的印信,可以在书信上冒充,但祭祀是需要现身的,可是李治自己身份又不可能达到想要的结果,甚至有可能白白付出,这难道又是一条断头路吗?想到这里如意开始低头揉着自己的头发。

如意低头揉了几下头发忽然就愣住了,她看到了自己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因为每天都会参与救济灾民的事情,如意平时并不会穿自己五品女官的官服,她想到了自己的衣服,接着就想到了太子的官服,太子虽然没有来,但是衣服却来了,这样的话...或许可以找一个人穿着太子的衣服冒充太子?这个想法把如意自己也吓了一跳,因为冒充太子是要丢掉性命的,谁敢这样做?

李治在旁边看着如意脸色一阵一变,不知道如意想到了什么,就好奇的问。

如意看着李治也没有隐瞒,于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开阔的场地、搭建高台李治都认为没错,就是祭祀的人选,如意说太子是最好的人选李治也没有异议,但问题是太子不在这里,现在他们也不可能等待太子到来,太子来不来且不说,就是时间也来不及啊,祭祀这件事越快举行越好,就是在跟谣言抢时间,所以那就找人冒充太子?李治也开始这样考虑,可是谁敢啊!就算有人敢干,李治和如意敢用吗?一旦走漏了消息,他们两个都会是同谋者。

李治想了很久开口道:“还是我来吧。”

如意还在想着刚刚的事没听清,问道:“什么?”

李治重复道:“还是我来吧?”

如意黯然道:“我刚刚不是说了吗,你来的话恐怕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李治纠正道:“我来冒充太子,我穿着太子的衣服去主持祭祀祈福。”

如意这时候认真的看着这个比自己小一些的男孩子,是的,李治要比如意小四岁,如意之前也是因为李治年纪小,所以主动包揽了很多事情。或许是因为杨氏生了三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这就成了母女四人的心理问题,包括杨氏收养郭孝镇,如意也希望自己有个弟弟,所以对狄仁杰会有特别的态度,现在是对李治(弟控),如意开始认真的看李治了,平时在崇文馆李治也是很不起眼的那个,他完全不像是长孙皇后的孩子,没有太子和魏王的高调和优越感,在学习上也不是优秀的那一种,基本上来说就是存在感不高,但是现在却又有这样的胆魄,不可思议。

李治看如意一直盯着自己,不好意思的转过脸道:“这件事情对谁都不合适,因为这不合律法,所以只能看谁能承受之后的结果,我之前就在冒充太子殿下写信,现在再来冒充太子本人,也罢,就算是债多不愁,只希望这次事情能够得到解决,到时候就算是被父皇追究责任也好减轻惩罚,再说了百姓并没有见过太子,只要我们没有被当众揭开,搞得天下皆知,完事之后我再跟父皇负荆请罪,我想父皇不会太过责怪与我的,但也只能是我,其他人肯定不会有这样的优势了。”

原来李治是这么想的,不过这样也没错,李治作为长孙皇后的孩子,只有他最合适这样的事,就是最后考验李治和皇上的父子之情。

祭祀人选的问题解决后,就是蝗虫的问题了,怎么吃?怎么让百姓吃?

所以如意的想法是在祭祀仪式上,“太子先是穿着衣服登上高台焚香祈天,这是祭祀的正式流程,然后诉说百姓的疾苦,然后再诉说皇帝在贞观二年的大蝗灾中的作为,最终消弭了蝗灾,现在太子作为皇帝的继承人,也是在效仿皇上当年的作为,来吃蝗虫,也是希望蝗灾快快退去,然后再号召百姓一起来吃蝗虫,至于蝗虫的来源如意都已经想好了,让百姓自己去捕捉,然后带着捕捉到的蝗虫换取粮食,三斤蝗虫换取一斤粮食,然后把捕捉来的蝗虫加入到救济灾民的粥里,这样一来即推动了百姓食用蝗虫、节省了粮食,也算是给灾民找到了一些事情,找到了希望,真正的缓解了民变的危机,更有机会等到救济的到来。”

李治听了如意的分析还真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啊,这样的办法虽然有风险,并且还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但无疑是眼下最好的办法了,即解决了百姓中的谣言,也解决了粮食不够的问题,所以李治下定决心以后就赶紧叫来县臣,并且嘱托县臣赶紧选择开阔的地方搭建祭祀的高台,并且把太子要祭天祈福的消息传播出去。

县臣也知道眼下情况的急迫,虽然还是有一些疑惑,但还是赶紧完成晋王殿下的安排去了,所以“太子在哪里?”...县臣的迷惑...

翌日“太子”需要的高台就已经搭建完毕,灾民们知道了“太子殿下”要因为蝗灾祭祀祈天,都还是很积极的,所以很快就结束了搭建,李治这时候也有了心理上的准备,马上就开始了祭祀仪式。

李治穿着太子的衣服,看着头顶的太阳,如意也看着时辰到了,向着李治示意一下,李治扬了扬袖子,一步一步踏着台阶走上高台,上去以后李治先是看了看围在周围的百姓,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啊,李治稍微定了定神,漫步走到了祭祀的桌子前面,下面的灾民也都在看着高处的“太子”,他们都没有见过太子殿下,但是却知道太子殿下在这里赈灾,因为很多灾民就是在听说太子在这里才长途跋涉的过来的,传言说来到这里就不会再饿着肚子了,这就是来到这里的灾民越来越多的原因,来到这里之后虽然没有吃的更好,但至少可以吃到东西了,听说其他地方已经有人饿死了,现在大家都在看着上面的太子,有些看不清太子的脸,但百姓们还是很高兴,因为太子一直在这里陪着自己,这让灾民心里有了很多的感动和安慰,这就是淳朴的民心啊。

上面的李治看着下面的一张张枯瘦的脸,大人,小孩,老者,妇孺,也想了很多东西,下面的百姓,都是大唐的子民啊,他们因为蝗灾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甚至很多人失去了性命,可是如果有粮食的话这些都是可避免的,只是现在自己手里也没有粮食了,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助百姓坚持更长的时间了,这种心理上的作用,李治也很无奈,这时候他忽然也就放开了,没有了之前的紧张:自己冒充太子肯定不会失去性命,但下面的灾民没有粮食肯定会被饿死,所以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李治深吸一口气,拿起了身前桌子上的祭祀卷轴,开始朗声诵读上面的祭祀文稿。

祭祀文稿第一部分述说了上天的崇大,“太子”表示了敬天之意,第二部分述说了百姓因为蝗灾的艰难困苦,然后李治学着贞观二年皇帝的套路,把蝗灾的责任拉到了自己的身上,表示自己可以代替百姓承担痛苦,第三部分则是讲述了贞观二年太宗皇帝对蝗灾的做法,这时李治也表示自己作为皇帝的孩子,现在的太子,有责任,也应该在现在为百姓承担起这样责任,自己将承继皇帝当年的作为,也会用食用蝗虫来表示对抗蝗灾的决心,以及尽快赶走蝗虫的信心,第四部分继续歌颂上天,皇帝作为上天管理百姓的真龙天子,一定会做一个好皇帝的。

到这时祭祀文稿朗读结束,台下的灾民才知道“太子殿下”,为什么要举行仪式了,祈福是一个原因,然后还会效仿太宗皇帝十几年前的作为,这时很多百姓也想起了贞观二年的那场大蝗灾,就算没有经历过,也会听说过,在那场大蝗灾中皇帝亲食蝗虫,现在“太子”又要承继这样的行为了,很多灾民已经开始被感动的泪眼朦胧,口中高喊着“皇上万岁,太子殿下千岁”,然后就跪拜下去,接着更多的灾民跟着高喊跪拜,李治这时候看着下边百姓的作为也是泪眼朦胧,声音哽咽道:“父皇曾经说,食为人天,农为正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家都是我大唐的百姓,是我大唐江山的根本,现在蝗灾肆虐,本王当与大家同甘共苦,共度劫难。”这不是李治事前想好的话,完全是因为此情此景,被这时的气氛渲染出的话,纯粹是有感而发的“太子”的话,只是这时所有人都在这样的群体气氛中,没人看出李治的问题。

在李治说出那句话后,在众人的目睹之下,李治拿起了早就准备好的蝗虫,也没有了之前的恶心感,就吃了下去。

这时伺候在下边的县臣已经惊呆了,因为这哪里是什么太子?这明明是晋王啊,可是这太子的官服是怎么来的?还有之前太子的印信是怎么来的?这个人到底是是晋王还是太子啊!这里面处处透漏着奇怪啊,只是还不等他想出个所以然,就看见如意在向他使眼色,县臣才想起来祭祀仪式之前如意对自己的安排,连忙点头道:“哦,哦,我知道了。”

赶紧就跑上了高台喊道:“太子殿下为了赶走蝗虫,甘愿以蝗虫为食,现在我们大家也要跟着太子殿下一起来,齐心协力,把蝗灾给吃了,为了奖励这种行为,太子殿下特别设立规则,凡是捕捉五斤蝗虫者就可以换到一斤粮食,大家一起动起来了。”本来商量的是三斤,但县臣劝说李治改了,因为蝗虫太多了...

下边的百姓听到还有这样的好事,用蝗虫换粮食,多好呢!至于吃蝗虫,太子殿下都吃了,自己吃又有何妨呢,百姓一时间就开始有了积极性,李治和如意看着大家这样的改变,也咽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算是落地了。

之后的每一天李治都会坐在祭祀的高台上,让所有的灾民能够看见他,然后每天也都会跟灾民吃一样的用蝗虫煮的粥。

于是聚集在这里的灾民总算是安静了下来,谣言也沉静了下去,县臣每天也会安排大家用蝗虫换粮食,然后再安排灾民对蝗虫做一些简单的处理,比如把蝗虫腿和翅膀脑袋给去了,以方便煮进粥里,这样的确大大的减缓了粮食的消耗,县臣又开始觉得晋王殿下英明了。

这样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一直注意着的几位蓄谋的家主那里,按照他们的计划,灾民的民变现在就应该发生了,只是为什么没有呢?消息传过来以后几位家主也是目瞪口呆,居然还可以这样做?效仿太宗皇帝的做法,皇帝之前是这么做过,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太子也会有这样的魄力,这一下子就让世家的安排落空,说好的民变没有发生,那么计划还会继续进行吗?

当然会继续进行,在世家眼里,现在的太子就算想到了这个办法,但依旧稚嫩很多,所以有人冷笑一声道:“既然太子殿下这么爱惜灾民,那我们就再给殿下送一些吧,只是希望太子殿下的粮食够用,哼哼。”

另一人接着笑道:“如果粮食足够的话,我想太子殿下是不会吃蝗虫的,虽然比我们预料中的多了一些能耐,只可惜天命不可违啊。”

接着几人都是哈哈笑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