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从县令开始的基建 > 第3章 第 3 章

第3章 第 3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好在那位年轻女子家算是最严重的例子。林深时和崔晋再往前走,时不时询问乡民们的状况,发现大多数只是最近雨势太大,地基又不高,导致溪水蔓延进屋。还有一部分屋顶漏雨,则是因为家中没有足够劳动力,又没有银钱或者物品请别人帮忙翻新。

走过“居民区”,视线蓦然开阔,便到了成片成片稻田的地方。稻田约70亩,举目望去,面积虽大,却有无数的稻秧被积水淹没,甚至被风雨摧残,连根拔起。林深时拄杖小心翼翼地走在湿得打滑的田埂上,时不时躬身观察,发现那些稻秧都已经开始结穗,忍不住叹了口气。

林深时再次进了万能空间,先打开电脑搜索天气预报,发现未来十五天基本是多云和晴天,顶多有些阴天小雨,不由得松了口气。他又挠挠头,想起被淹的稻田感觉有些抓瞎,便立刻搜索“稻田被淹怎么排水”。

处理方式竟然颇有讲究,林深时拿出期末冲刺背书的势头,一一在心中记下。

出了空间,他便立即指挥崔晋去找些汉子来帮忙。

乡里大多认得崔晋,听他说林深时能帮助他们给稻田排水,让庄稼重新长好,都有些好奇,竟然一下子来了二十几个汉子。

林深时瞬间被二十多个人高马大的汉子围住,而且自己只有一些某度得来的理论知识,到底底气不足,有些发怵。但想起自己是个县令的设定,他勉强镇定下来,高声吩咐:“来几个人,先给每块稻田挖一些沟渠,将水引出来。”

立刻有五人应声出来,询问在什么地方挖。

林深时不太确定,又往空间跑了几次,到处查资料看操作视频,模仿着教大家从田地最低处靠近溪流的方向挖,倒是很快将多余的积水排掉。

此时秧苗终于完全露了出来,林深时发现很多叶片上都布满泥泞,还有一些已经开始枯黄发黑。林深时让大家打些清水来,轻轻洗去泥浆,再将倒伏的稻秧扶正重新插好,扯掉烂叶病叶。

大家忙活了好长一段时间,眼看着天要黑了,终于将所有的稻秧重新打理好。

林深时也跟着忙活了一整天,累得差点直不起腰。他瞅了眼依然精力十足,窜来窜去到处帮忙的崔晋,心生羡慕。

年轻就是好,真有力气啊。

接下来就是及时追肥。古代没有肥料,但似乎可以用人的粪便发酵施肥。林深时转身去空间坐下,打开电脑一顿搜索。

发酵方法倒是简单,可周期却长,需要两到三个月。

林深时想了想,走出空间,问道:“大家平时都是怎么处理粪尿的?”

“哪有什么处理啊,平常就是往离家远的地方一倒。讲究的还挖坑半埋上。”

林深时闻言不太抱希望,但还是道:“带我去看看。”

到了地方,林深时却眼前一亮。

那些粪便居然已经完全腐熟了!全是黑色和棕色松软湿块,而且没有臭味,又已经被雨水稀释了一遍,完全可以当作肥料使用。

林深时连忙喊大家一起把它们和土壤混合好,再均匀地给稻田铺上浅浅一层。

一切都处理好后,林深时留下来和乡民们吃了一顿晚饭。

林深时这才看到他们的烧水煮饭工具,居然只是一个露天的“篝火”。篝火显然是曾经被雨水浇灭了,这会清理过了,依然有些潮湿。

他们生火的方式也很原始,就是用干木头和木块钻木取火。

林深时看着他们有些傻眼,差点以为自己穿到了什么远古的部落里。

不过“锅”却比较先进,是一个比较大的陶罐。崔晋告诉他,是乡里唯一的工匠老谭给大家做的,老谭住在乡里唯一的石头房里,除了会烧陶,甚至还会做青铜剑,只是大家都没钱买。

林深时有些好奇,恰好原主还有些银钱,便去老谭家买了一把剑备用,又顺便参观了一下老谭家的窑炉。

回来时天色已晚,林深时和崔晋借宿一晚,第二天天还没亮,又开始赶路。

就这样,白天去乡里查探帮忙,夜晚借宿,过了七八天,他们终于将其中八个乡走完。林深时这才发现,崔家乡约两百人,有70亩的农田竟然已经是格外奢侈了。剩下七个乡里,均有约两百人,农田居然都不到50亩,而且暴涨的溪水冲坏了大半稻秧,今年收成必然不佳。

剩下八个乡在河对岸。河面宽阔,河水有些急,林深时和崔晋用剑砍竹修理,又将竹子用藤条使劲捆紧,做了个简陋的竹筏。竹筏一路飘飘荡荡,到底在散架前,顺利让他们过了河。

第九个乡土壤条件极好,却不曾有人躬耕,反而均以打渔为生。林深时极为疑惑,细问才知道,原来这八乡基本不与河对岸交流,更压根不会出山与其他县交流,换不到秧苗,也不会耕地,自然不可能种田。

最后七个乡则无一例外,均以打猎为生。河岸这边的山已经不是丘陵风格,更加高耸入云,常有小型动物出没,偶尔还会遇到野兽。

群山深处,更有无数瘴气和毒虫,林深时不敢再前进,与里正交谈了解一番便离开了。

再回到崔里正家,已经是半个月后。崔晋率先进屋去找老爹,林深时则对辛黎县现状颇感棘手,便在屋外徘徊。他正低头沉吟不语,忽然听到有人喊他:“大人,是您回来了吗?”

林深时抬头看去,看到了一个大约才十一二岁的小童,愣了一下。又很快在记忆中找到他的名字:“子衿?”

“是小人,大人,您终于回来了!怎么忽然就去了半个月,您还病着呢!”

他说着,又忽然跪下请罪。

子衿就是从京城跟随原主来此的唯一仆从了。半个月前,他照常给原主送完饭就想离开。原主那时已经病了,没有力气当场把饭倒掉,子衿这才忽然发现不对劲,斗胆抬头一看,看到原主病重的模样,既羞愧又害怕,急忙冒雨翻山跑去邻县请医师,好不容易带着医师跑来,却发现林深时已经不在屋中,差点急哭了。

第二天雨停,老里正带着汉子们来翻修林深时的茅草屋,子衿才知道林深时已经跑去查探十六乡了。

子衿到底年纪小,没经历过什么事情,最大的风浪也就是看到原主在琼林宴上大放厥词,被贬为辛黎县令。但原主待子衿一直很好,子衿便一定要跟随他去辛黎。后来原主动辄劈头盖脸骂他,又故意当着他的面倒掉粮食,子衿颇感原主变了,才渐渐心寒,也不敢在原主面前服侍,只送完饭就去乡里帮忙。

这下他差点以为林深时死了,又听说他撑着病重去了解县里情况,更加愧疚,便低着头请罪,甚至偷偷抹泪。

林深时忙碌了半个月,差点把他给忘了。他回过神来,没等子衿抽抽噎噎说完,便把他拉起来。

他叹了口气,道:“好啦,你家大人我这不是没事?甚至跑了一趟病都好了。”

“大人病真的好了?”

“嗯,那当然。”林深时哄孩子一般,低头让他摸摸额头。

子衿这才破涕为笑:“真好,我认识的大人又回来了。”

林深时一愣,这才意识到虽然实际上是和子衿第一次遇见,却好像很熟捻一样,相处也格外自然。

林深时没多想,只带着子衿进了老里正的屋子。

崔晋已经在叽叽喳喳和他爹讲一路上的见闻,老里正听得是眉头紧锁,见林深时进屋,又急忙招呼他坐下。

林深时坐定,没再寒暄,便开门见山:“老里正应该已经听说了如今十六乡的状况。小生以为,十六乡问题很多,都亟待解决,但接下来,必须先解决一个迫在眉睫的重点问题。”

“民以食为天,最重要的粮食问题必须解决。小生现在有一些优质稻谷,按照辛黎县的气候,可以一年三熟,能缓解今年粮食不足。

但如果要想让十六乡乡民过得很好,又能防治山洪,小生有一个想法,请您和十五个里正还有乡民们考虑一下。”

老里正听说一年三熟的稻谷已然惊愕不已,又听林深时这样说,连忙道:“大人请讲。”

林深时看向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笑了笑。

“我们既然靠山,那就挖梯田!”

林深时这个想法已经酝酿很久。

大约三天前,他看着河对岸高耸入云的山峰,一下子就想到了在现代旅游时,曾经被震撼到的梯田风光。

辛黎县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山峦和雨水,正适宜开垦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他想起空间内可以兑换的优质现代稻米,完全可以在辛黎实现一年三熟,亩产平均能高达每年500公斤,养活两个大人一个孩子绰绰有余。再加上梯田可以防灾害,还能大大减少山洪泥石流的概率。如果再去捉些鸭子,进行稻田养鸭,为乡民补充肉类,必然就再也不愁粮食问题了!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等粮食已经不成问题,再去解决住房等问题,也将更加容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