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红楼]大侦探裘智 > 第106章 番外

第106章 番外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年半以后。

临近中秋,李纨特意上门送来几盒中秋月饼。如今贾兰在私塾读书,虽然娘家没给她什么帮助,但凭着手中的积蓄,日子也过得安稳。

宝钗去关外进货暂未归来,黛玉一早起来就去了绣庄,香菱在铺子里帮忙,家里只剩迎春带着大姐儿。

李纨知道自己这几个小姑子都有各自地一摊事,见她们不在家并不觉意外,与迎春随意寒暄几句后便告辞回府。

养生堂是卫朝专门收养孤儿的机构,说是孤儿,但世人重男轻女,十个被遗弃的婴儿里九个是女孩,就算有男婴惨遭遗弃,很快就会被领养,是以养生堂中住的都是孤女。

黛玉平日里在养生堂教导这些孤女读书识字,不出几日周围的街坊都知道养生堂来了个女师傅。

众人并不清楚黛玉的学问到底如何,但听她说话温声细语,举止温婉,书卷气十足,胜似谪仙,与旁人不同,都认定她博学之人。

王家的媳妇生了两个女儿,丈夫不喜,看到女儿就没个好脸色,把孩子养成了个鹌鹑似的性格,见人缩头缩脑。王家媳妇看黛玉处事落落大方,待人接物端庄大气,不由动起了心思。

她自己不识字,思来想去,便腆着脸去求黛玉教导她的两个女儿。不指望做个出口成章的才女,只求别再这般小家子气,见了人大气都不敢出,说话像蚊子哼哼似的。

黛玉看到那两个小姑娘低头躲在母亲身后,神情怯懦,只敢用余光偷偷打量自己,心中酸涩不已,当即应允下来。

街坊们见黛玉如此善良,纷纷动了心思,也想将自家孩子送去跟黛玉学几个字。

几户人家商量后,李家家境最为宽裕,便将街尾的一座空院子收拾出来作为临时学堂。

剩下的人家合力凑了十两银子,当作束脩,钱不多算是份心意,诚心邀请黛玉来教导这条街的孩子。

如今,黛玉的教书事业可谓是红红火火。每天一早去绣庄里盘点生意,顺便教绣庄的姑娘们认字,下午去养生堂教孤女读书练武,之后再去给街坊的孩子们授课。

她自从练武后,身体早已好了许多,再加上如今生活充实,整个人容光焕发,气色极佳,连换季时的咳嗽也少了。

如今,黛玉在养生堂附近已小有名气,街坊们见了她都会恭敬地称一声“林老师”。

宝钗自去年春天与几位姐妹一同闯荡东北后,胆识大增,独自带着伙计往返关外多次,赚了不少钱。今天,她从关外回来,带着伙计们把货物卸到商铺后,便回了家。

路过养生堂时,正巧碰上黛玉放学,准备去给街坊的孩子们上课。

宝钗从马车里探出身子,笑着说道:“林老师,上车吧,我送你一段。”她现在已不再称黛玉“颦儿”,而是改口叫她“林老师”。

二人数月未见。黛玉上了马车,细细打量了宝钗几眼,笑道:“姐姐瘦了些,好在看着精神头不错。”

宝钗本来脸型圆润,如今瘦了下来,脸颊多了几分棱角,整个人看起来多了些精干之气。

宝钗道:“这一年总往关外跑,不瘦才怪。”

黛玉担心宝钗的身体,劝道:“赚钱哪有个头啊,姐姐还是在京城多歇一歇,别仗着自己身体好就这么折腾。”

宝钗见黛玉关心自己,心中温暖,微笑道:“我正有此意,接下来几个月都不打算出远门,留在京里好好休整。”

黛玉见她肯听劝,暗自惊讶,不由问道:“姐姐在京里有什么打算吗?”

宝钗继续道:“等入秋天凉后,我想回趟老家,把家中的藏书带回京城,建个藏书楼,给林老师教书用。”

薛家虽是商人,但祖上曾是紫薇舍人,家中藏书极为丰富,不亚于官宦世家。宝钗自幼博览群书,许多书连林家都没有。黛玉听闻宝钗要建藏书楼,心中激动不已。

她喜出望外道:“我进京时,把林家的藏书都带来了。姐姐这般大方,我怎好再敝帚自珍?回头我把林家的书也一并放进藏书楼,供人阅览。”

话未多说,马车已经到了李家的小院。黛玉跳下马车,向宝钗挥手道:“我先去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再与姐姐详谈。”

王家的两个女孩,本叫大妞、二妞,入学后黛玉给她们取了个学名,老大叫乐施,老二叫乐助。王乐施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和妹妹一起来上学。

黛玉看到王乐施站在门口,恭敬地等着自己,快步走上前,轻轻摸了摸她的头,柔声道:“天热,以后别在外面等老师了,小心中暑。”

王乐施跟随黛玉学习已有一年多,胆子大了许多,不再是那个一开口就脸红的小姑娘了。

她摇摇头,固执道:“您教过我们,‘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注1)’。再说,下午暑气已经散了,不是很热,我可以在这等老师。”

乐施虽然还没正式学《礼记》,但班上学生的进度不同,黛玉给别的孩子讲解时,她听到了,便默默记在心中。

黛玉见她口齿伶俐,言语条理清晰,最重要的是,她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女孩,不由心中欣慰。

她微笑着鼓励道:“你记性很好,一定要继续努力,不要浪费了自己的天赋。”

王乐施坚定地点点头,说道:“我会的!我将来也要做老师,像林老师一样。”

课后,黛玉回到家,见探春和湘云也在,微微一愣。两人上个月结伴闯荡江湖,本以为要一年半载才会回京,哪知不过一个月就回家了。

湘云当初打定主意,要再苦练几年才行走江路,但实在是技痒,便拉着探春提前开始了她的惩恶扬善之旅。

黛玉打趣道:“今天是刮了什么风,一个个突然都回来了?”

探春和湘云对视一眼,随后湘云开口道:“林姐姐,我们打算去浙江投军。”

探春和湘云刚进门,话还没说几句,黛玉就回来了。宝钗、迎春、香菱都还未听过这个消息,乍听湘云这么一说,顿时惊讶不已,瞪大眼睛,愣愣地看着二人。

黛玉心中一惊。虽然探春和湘云的武艺不弱于男子,若真的上阵杀敌,定能所向披靡,但卫朝从未有过女子参军,未免太异想天开了。

湘云看大家的神情,便猜到了她们心中所想,解释道:“林姐姐,现在浙江已经有了娘子军了,我们打算加入她们。”

探春和湘云在江湖行走,路过山东时遇到从浙江逃难此的百姓,听说了当地的情况。真真真国已劫掠沿海百年,当地百姓饱受其害,如今朝廷出兵,百姓们无不拥护。

沿海地区的男丁大多已被真真国屠戮殆尽,剩下的男人参了军,家中只剩老弱妇孺。一些真真国战败的散兵游勇趁机骚扰村庄,留守的妇女们组织起了一支军队,守卫自己的家园。

几人听了湘云的解释,这才明白过来,她们不是参加朝廷的正规军,而是加入村民自发组织的民兵。

探春道:“荀灌年方十二便率领勇士突围,搬来救兵解宛城军民之围。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余年。梁红玉身先士卒,击鼓抗金。这些都是女子英豪,我和云妹妹也愿效仿。”

宝钗等人见探春侃侃而谈,脸上满是向往之情,便知她与湘云已下定决心,今日不过是回来与姐妹们辞行。战场刀剑无眼,二人纵有绝世武功,此去也是吉凶难料。

黛玉心中想劝,却不知从何开口,沉默片刻,眼眶泛红,叹道:“你们一定要保重。”千言万语,到头来只化作这句保重。

湘云嘻嘻一笑,故作轻松道:“林姐姐放心,我好歹是将门之后,还想着凭军功封侯,继承父亲的爵位呢。”

探春亦是笑着附和道:“贾家祖上受封荣国公,没准我还能重现祖上的荣光。”

二人此言不过是玩笑话,为了让姐妹们安心罢了。自古虽有女子封侯,但只因身份尊贵而获封,从未有女子凭军功受爵。即便在正规军中,一战封侯的将士都是凤毛麟角,何况她俩。

宝钗明白二人的心思,心中隐隐酸楚。只是探春、湘云马上要去战场,落泪不祥,搞得好像二人要怎么着了似的。

她强忍心中伤感,勉强一笑,调侃道:“那小女子先给未来的史侯爷、贾公爷见礼了。”说着,还真站起身向她们行了一礼。

湘云见宝钗取笑自己,撒娇似的拉住宝钗的袖子,摇晃不停,不依不饶道:“宝姐姐欺负我。”

宝钗故作惊讶,笑道:“刚才是谁放豪言壮语,要封侯拜将的?”

湘云挺起胸膛,大声道:“自然是我!”话音刚落,又忽然有些失落,轻声叹道:“可要是真的封侯了,那就不能行走江湖了。”

众人看湘云为八字还没一撇的事情发愁,忍不住笑了出来。

香菱一向有几分呆气,此时一本正经地说道:“云妹妹,我可以替你去实现你的梦想。”

香菱这句话一出,几人愣住了。她素来老实文静,怎么忽然要去闯荡江湖了?见大家都齐齐望向自己,香菱便解释起了缘由。

去年黛玉她们去关外探望凤姐,京中只剩她和惜春。香菱经常去牟尼院探望惜春,一来二去,便认识了寄居寺中的妙玉。

妙玉的师父圆寂后,她一直想将师父的灵柩运回故乡,早日安葬。可师父遗言嘱咐她暂时不宜回乡,妙玉才一直留在京城。

二人熟悉后,经常在一起品茶作诗。妙玉见香菱才学不俗,身手也颇为敏捷,心中动了念头。回乡路上若有香菱作伴,即有人陪着说话,又不担心遇到危险,于是便请香菱护送她南下。

香菱本还有几分犹豫,但妙玉知她身世,劝道:“你是南方人,随我回苏州,或许还能遇到亲人,一家团圆呢。”

香菱听后,心里一动,才下定决心,准备与妙玉同往。

迎春奇道:“你什么都不记得了,怎么找家人呢?”

她见香菱满脸兴奋,生怕她去了南方找不到亲人,心生失落,忍不住提醒一句。

香菱笑着指了指自己眉心的胭脂痣,自信道:“我虽然不记得家人了,但这颗痣这么显眼,若是我爹娘见到,定能认出我来。护送佛门弟子回乡,也算功德一件,菩萨会保佑我与父母重逢。”

香菱清楚在苏州找到家人的可能性不大,但她自小住在金陵,想来家乡不会离得太远。她打算将妙玉送到玄墓山后,便走遍两江,誓要找到自己的亲人。

香菱心中仍记得拐子家时的辛酸,稍有不如意便是一顿打骂,自己从不敢有半分的违抗。到了薛家后,虽然太太、姑娘和善,但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上京避难,都是听从主家的安排。

她随波逐流惯了,如今应承了妙玉,心思活络了不少,索性换种活法,主动出去走走看看,或许另有一番际遇。

迎春见她眼中闪着光亮,心中一动,忽然说道:“我陪你一起去吧。我功夫好,路上若遇危险,可以保护你们。”

众人没想到一向性格懦弱的迎春竟有了闯荡江湖的念头,心中十分惊奇,又替她开心。

迎春见大家盯着自己,脸上泛起微红,低下头轻声说道:“香菱长得这样好看,妙玉又只有几个不会武功的丫鬟婆子,路上太危险了,我陪着她们,总能更安全些。”

湘云曾与迎春一同并肩作战,知道她功夫不弱,却更清楚她的性子,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湘云打趣道:“二姐姐功夫最好,只是别遇上了坏人,再搬出你那套任人宰割的理论来。”

迎春也不生气,淡然一笑道:“我生来就这么个性子,若真有人要杀我,只当是我的命数。若是敢伤姐妹们,少不得要拼命了。”

众人听了这话心里明白,迎春还是那个万事都不放在心上的迎春,最起码她现在愿意为了姐妹们挺身而出。潜移默化,相信她早晚能彻底独立起来。

宝钗见四人说笑间便已定下各自的前程,竟无一人提及婚嫁,不由好奇道:“你们都不打算成亲了吗?”

四人听后,心里不禁有些踌躇。谁能说自己从未幻想过嫁得良人、相守一生呢?只是嫁人后,如何还能这般自由。

男人可以在外打拼,她们只能守着家里那四方天地,日复一日地看丈夫的脸色过日子。虽说她们在外闯荡,未必能功成名就,至少落得个自在。有得有失,做人最忌得陇望蜀。

探春素有大志向,傲然道:“凭什么男人可以为官做宰,又有妻儿在堂,而女人只能困守深闺。等我功成名就那日,我也两个都要。”

成年人不做选择,探春全都想要,只是现在不是时候。

黛玉笑道:“如此说来,只等贾公爷日后带着丈夫回来给我们瞧瞧了。”

湘云整日习武,常与贾府的人走动,史鼐、史鼎夫妇怕她带坏了自家女儿,看到她没个好脸色。眼见天色已晚,湘云索性不回家,与探春住在一处。

宝钗比黛玉先回家,已经听迎春提起李纨的事。等大家都回屋后,她便对黛玉说:“珠大嫂子今天早上来过,说有人去她家提亲了。”

黛玉微微一愣,李纨今年才三十,大好年华一直守着也不是个事,如今有人提亲是件好事。

黛玉展露笑颜:“咱们什么时候能喝上喜酒?”

宝钗见黛玉如此急性,不禁失笑:“八字还没一撇呢,珠大嫂子只是来听听咱们的意见罢了。”

李守中眼里早已没有李纨这个女儿了。当年他被罢官,就与裘智脱不了干系。裘智是贾府的亲戚,李守中因此对贾府心生怨恨,连带着对女儿也多了几分厌恶。

好不容易过了几年,李守中估计政宁帝忘了自己之前的错处,正打算去吏部活动一二,再谋个官做。

不料,赶上荣国府出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宁国府又接连出事,而查出这两桩大案的正是裘智。

李守中明白,自己与贾家有亲,这辈子的仕途恐怕是彻底断了。他对贾家恨之入骨,由此迁怒于女儿,不许她再踏进李家的门。

李母心疼女儿,时不时偷偷去看望李纨。她听说了有人来提亲的事,觉得女儿再嫁后有个依靠,总比孤苦伶仃一人过日子要好。

李纨心里有些顾虑,一时拿不定主意,想听听几个小姑子的意见。

贾兰争气,她手头有些积蓄,生活过得还算安稳。她守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不一定要再嫁。

何况经过贾家一事,李纨明白花无百日红。倘若再嫁的夫家日后出了事,自己又失去了节妇的招牌,还可能牵连贾兰的前途,岂不是得不偿失?

然而,一个人过日子确实不易。手里的嫁妆和贾母临终时补贴的一点银钱早晚会用完,坐吃山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贾兰渐渐长大,将来需要花钱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光靠寡母手里的这点棺材本,怕是支撑不了他的前程。自己再嫁好歹吃穿都花夫家的,手里的私房可以补贴儿子。

黛玉心下明白李纨的顾虑,人没有前后眼,谁也不敢保证这次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女子立身不易,一步走错便可能万劫不复,所以李纨不得不慎之又慎。

黛玉轻声问道:“求亲的人是哪家的?”

宝钗答道:“那人姓甄,今年四十有六了,久居京师,祖籍却是金陵甄家,和贾家是老亲。”

黛玉点点头,心中了然。她记得贾母曾提过甄家,早年两家同居金陵,还曾联姻,只是贾家搬到京城后,来往日渐稀少。

宝钗说道:“甄老爷去年中了举人,年初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不打算继续考了,递了名帖到吏部谋了个差事,被外放交州任税课司大使。他原配早逝,想在外放前续上一房,一起赴任。”

黛玉听完,心中不免替李纨细细思量。

甄家和贾府相交匪浅,二人知根知底。甄老爷能在京中读书,一直熬到四十多岁中举,足见家底丰厚,而且李纨嫁过去就是敕命,日子肯定比现在体面。

只是甄老爷年纪比李纨大了许多,年岁上不够般配。再加上他不久便要离京,去的是穷乡僻壤。贾兰若是随行,到了当地恐怕难以寻到好的教书先生,难怪李纨犹豫。

黛玉叹道:“珠大嫂子守了这么多年,确实不容易。若真能嫁人,倒也不错,但她还有个兰儿,难免要多为孩子考虑。”

宝钗接话道:“谁说不是呢,甄老爷要是一直在京里,倒是桩好姻缘了。”

黛玉能想到的,宝钗自然也能想到。在她看来,年纪大些不是什么问题。就算是年岁相仿的夫妻,能白头到老的又有几人?当年贾珠不也早早去了,撇下李纨独自支撑。

宝钗沉思片刻,缓缓道:“珠大嫂子不仅是兰儿的母亲,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该为自己考虑一下。兰儿年纪不小了,有我们几个姑姑照顾着,留在京里读书就是了。”

甄老爷的条件虽谈不上特别出众,但李纨打算再嫁,错过这次,以后未必能遇到这么合适的了。

无论二人如何权衡,都觉得李纨有点病急乱投医了。作为小姑子,她们实在难以替李纨做出这么重要的决定。

她们不是神仙,能掐会算,如何预知李纨再嫁后的好歹。这条路,终究要李纨自己去走。她们唯一能做的,便是为她默默祈祷,盼着李纨与贾兰今后能平安顺遂。

第106章 番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