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我在大虞攒功德 > 第57章 第 57 章

第57章 第 57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九月的顺京夜晚比白天要长上不少,以往这时天边已经泛着破晓的白光了,但此刻却依旧黑蒙蒙的一片,就像是这朝堂上的气息一般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陛下,臣以为此事有欠考量,若是朝廷主动发布政令找寻商贾募捐,怕是会引起诸多猜测,有伤朝廷的颜面。”

“那李爱卿可有什么好主意可以将修筑整个大虞道路的费用凑齐啊!”庆明帝姿态闲适的靠坐在龙椅上,语气淡淡地问道。

“这……”那被叫之人愣了一会儿才开口:“臣还未想到有其他办法,但是臣觉得修路一事可缓缓为之,不必急于一时,户部可每年抽出一笔银子用于修路,这样可以减轻银钱方面的压力。”

“陛下,臣有异议!”

“讲!”庆明帝眼皮都未抬一下。

“李大人,容我说上一句,户部的银子每年用于何处都是有章程的,若是按照你的说法,那这笔银子从哪里挪出来?便是挪出来了,届时若是有旁的事情,那么是修路先呢还是用于处理那事先呢?”

“陛下,老臣以为,修路这事宜早不宜迟,若是将大虞的道路都修好了,那么传递政令也好,运输粮草物资也罢,甚至是各地之间互通有无的速度也能够快上不少……”

当日,季珝将自己关于修路白嫖的设想仔仔细细的与庆明帝说了。

不多时,庆明帝便招来了大臣商量了此事,第二日便有大臣在朝堂上提出了这个设想。

有的大臣觉得此举甚好,这样一来可以减轻朝廷这边的支出,也有的大臣认为此举传出去会有伤朝廷的颜面,大臣们争论纷纷,一时之间僵持不下。

可惜,庆明帝是早就决定好了要这样做了,因而朝堂吵了两三日,便有大臣在庆明帝的示意下,将道路修筑好后的收费政策给放了出来。

朝廷会出大头修路,商贾们募捐看他们自己的意愿,但是等道路修好后,只要是马车出行,则按照来往的距离、马车的数量来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银钱会用于道路的维修。

这里季珝借鉴了前世高速路桥费的做法。

虽说水泥不贵,但是整个大虞的道路维修费用也绝对是一个不低的数字,所以收费还是有必要的。

众大臣看了这个方案后,顿时沉默了,虽然这收取的费用不高,但是每日行驶于道路上的马车可不少,因而这笔银钱也不少。

原本就偏向于募捐的户部立马倒戈。

有那反对的也被户部众人一一辩驳了回去。

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九月中旬,朝廷发布政令,以顺京为中心向周围州县辐射,朝廷正式开始修路,与这封政令一同下来的便是一封招贤令。

“……若是有家资丰厚之人,愿为家乡父老出一份力量,捐赠一笔银钱,待道路修好,于当地建立丰碑,翰林院修善事名录,铭记此事!此外,道路修好后……”有认字之人将这段话念了出来。

这段话很好理解,因而围观众人顿时哗然。

“朝廷这是什么意思,修路不够钱了,所以要百姓出钱?”有些人忿忿。

“我倒是觉得挺好,只不过捐一笔钱而已,就可以将名字铭刻在碑文上,还会被收录到朝廷的善事名录里面,以后就名流千古了呀!”也有人十分赞同。

“可是它后面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修好之后,朝廷还要收费?”

“不是说了吗,以后道路的维修全由朝廷负责,因此才收费的!”

“可是又要民间出钱,又有收费,这……”有人明显接受不了。

“又没有强制要你出钱,你可以不捐!”

民间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但是政令发布下去几天了,工部那边的募捐箱却还是空的。

直到顺京周报新一期的报纸出现。

报纸如实的将政令给写了上去,但是却在分析此事时,大肆的宣扬了一番路修好的好处,尤其是对于商队的好处。

此外,顺京周报话音一转,说是现在已经有商户捐赠了银钱,而后便将此次捐赠银钱的商家名号以及捐赠的银两数目给公布了出来。

众人一看,顺京报社、墨书阁、珍宝阁,这三家每家都贡献了一万两银子。

众人纷纷惊叹,感慨这三家的大手笔。

季珝:深藏功与名。

再往后,顺京周报又道会每一个月统计一次捐赠的情况而后将其发布在新出的每月一次的顺京医疗报上面。

这是季珝的提议。

在八月下旬的时候,顺京医疗报便已经发行了第一期,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医药是枯燥、乏味的,除了医者很少会有人对此感兴趣。

因而季珝和程溪商议后觉得可以将一些新鲜的事情刊印在医疗报上,用新鲜东西先将医疗报带动起来,而眼下修路便是最新鲜的事情,所以这次的周报才有此说。

……

钱百万人如其名家有钱财百万之数,家在江州杨平县,杨平县那地方别的好东西没有,但是却有不少的盐井,乘着这股子便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盐商,别说是在江州,便是在整个大虞都小有名气。

江州离着顺京近,因而他时常来往于两地之间,朝廷的招贤令颁发之时,钱百万正巧在顺京。

对于招贤令上明显是想要商人们出钱的行为,钱百万起初是嗤之以鼻的。

为了个虚名,赔上一大笔钱,傻子才会做。

但是随着顺京周报的报道,看着那三家因着捐了银钱而名声大噪的商户,钱百万心里到底动摇了。

过了些时日,他回了杨平县,老母亲将他叫了进去。

“儿啊!近来朝廷颁发的政令,就是那个修路建碑、还修善事名录的政令你知道吗?”

钱百万别的不说,对于单独拉扯自己长大的母亲还是很孝顺的。

他恭敬道:“儿子知道的。”

“这修路建桥可是功德一件的大好事。儿啊,我们家够有钱的啦!你爹去的早,也没享过你的福,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在下面过得怎么样,我想着拿出一笔钱以他的名字捐出去,说不定阎君看着这修路的功德也能对他好点。”钱母说的老泪纵横。

钱百万想起以前的苦日子眼角也不禁湿润起来。

“娘,您放心,儿子马上安排,儿子有钱,您不用拿钱出来,儿子会以爹娘还有自己的名义捐出一笔钱去。”

“儿啊,丽娘为你生儿育女这么久,你也要记着她的好!”钱母提醒道。

“那就把丽娘还有如儿、锐儿的名字都加上!”钱百万笑着道。

既然都决定要捐钱了,那就捐笔大的,也能给自己带些大方的好名声。

自从顺京报社、墨书阁、珍宝阁三家分别捐赠一万两银钱后,工部的募捐箱里多多少少也收到了来自其他商户或者权贵人家的捐赠,但是数额都比较小,最多的也不超过一千两银子。

然而钱百万下定决心后,便立马带着六万两银子赶回了顺京。

江州虽然也设了募捐箱,但是在江州捐赠哪有在顺京捐赠带来的影响大。

钱百万是个商人,做任何事都会考虑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显然捐钱也不例外。

一出手就是六万两的大手笔,钱家一下越过顺京报社、墨书阁、珍宝阁这三家,成为了目前整个顺京甚至是整个大虞捐赠最多的一家人。

钱家的名声也随着顺京月报的报道而响彻整个顺京以及顺京周报到达的所有地区。

一下子花出去这么大一笔钱,钱百万不是不心疼的,但是自从捐钱出去后,他仿佛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善意。

认识他的人都改称他为钱善人,店铺内的掌柜也好伙计也罢注视他的目光都带着一股尊敬,谈生意也比以往要顺利不少,便是在不熟悉的场合里,也有人带着他认人。

便是回家,夫人丽娘也说近来参加的宴席里那些夫人小姐们对她都十分友善,她甚至还收到了官宦人家家里的请帖。

便是儿子在学堂里面也变得比以往更受欢迎,交到了不少朋友,要知道因着自家商户的原因,以往儿子在学堂可没什么朋友。

钱百万第一次相信好人有好报,做善事可以积攒功德,这六万果真没白花。

庆明帝在为修路之事与朝堂众臣扯头花的时候,季珝收到了来自鄞州的信件。

信是赵呈寄过来的,信中说棉花已经成熟并采摘了,不日便能送到顺京。

“棉花可算是成熟了,再晚一点怕是赶不上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