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今天嫡长子努力学习了吗[清] > 第93章 百科全书

第93章 百科全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三天假期过,承祜还没缓过神,浑浑噩噩的上了早朝,可等回了长乐宫就被一大堆的折子给淹没了头。

他不解,却见送来折子的梁九功公事公办,语气没有一点起伏。

“太子,这都是皇上所挑选的属于你的信件。”

承祜眼神掠过这一大串的信件,开始思索自己不是休息了三天,而是整整一年。

“怎会有这么多的事?”

承祜只知道自己身为太子,小手一挥就能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却不知道他想法多,所做的也多,下面的人只会越发努力,拼命配合。

有什么成果或者问题,也都想来问问。

承祜随手取出一个折子,稍微翻看了一下,就发现这是一个对于战后郑氏海船处理的折子,折子对于朝堂上的两派大概有了些概括。

一派主张,进一步利用,甚至向海外扩展,一派则是打算停滞。

这讨论从刚正式投降,到如今都没解决。承祜呼吸一滞,随后又转头问魏珠。

“姚启圣如今还在京城内吗?”

话刚出口,他便想起来那场短暂的“聚会”,因为姚启圣体旧伤过多,如今仍在京城短居。

刚才没想起来,现在去找还来得及。

承祜当即立断,收拾好衣服,换上常服,便坐上马车直接离了宫。

等到了姚启圣暂时住的府内,还没走进去,发现姚大人往外出,而他往里进。

双方对视一眼,承祜抛下冷静,拉住姚大人的手,边寒暄,边往里走。

只是脚下的步子越发快了。

姚启圣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已经坐在了府内的亭子里。

等到了这会儿,承祜才装作无辜,看着姚启圣完全出不去的样式,真诚发问。

“姚大人可有什么重要事要出门,孤怕不是打扰到了吧。”

姚启圣若真没看出太子的意思,那就枉为当官这么多年了。

他露出个笑,“并无大事,本想借机去买两壶酒,如今太子来了,有人陪我也不需要用酒来打发时间了。”

“太子此次来是为了?”

承祜见他直奔主题且态度谦和,对于刚才阻拦姿势闭口不提,心里更是满意。

“姚大人可知,朝内对于正是战船的处理仍在纠结之中。”

姚启圣听了这个问题,表情逐渐严肃,他一拱手,早些年那个宁折不弯的姚铁头又回来了。

“太子若是问臣意见,臣永远只有一个观点就是必须要用。”

承祜轻拍姚启圣的手,安抚了下老人家的情绪,站在了统一战线。

“大人放心,孤的想法也是必须用。”

一听意见相同,姚启圣悬着的心放下来,滔滔不绝解释自己所想。

“郑式海船精细,这些年来虽与大陆交往不多,但海外的贸易越发昌盛。”

“直到内乱起才停止。臣见过他们的船虽比不上明朝郑成功时最繁华的模样,但也比现在大清的水平要好。臣听皇上说有意图解放海禁,而海禁则需要海上交流的渠道。若是不想在那茫茫无人界的大海被旁人欺负,唯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才能保证,别的全部都是虚言。”

海面,是危机与生机并存的神秘之地。

承祜点头,“孤会在早朝上表明自己的态度。”

“至于姚大人最好也写一篇折子向汗阿玛递去,孤借此引出来。”

两人志同道合,虽年龄相差巨大,但聊的也格外欢喜。

承祜更是因为姚大人丰富的海上经验而格外佩服,甚至还问问关于海上军舰的创新。

像姚启圣这般大的年纪,最怕遇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剧。

太子名正言顺,受皇上重视,而他受太子重视。这把年纪还能说出自己的理想抱负,何尝不幸运呢?

聊到最后,他见承祜对于海上以及海船皆有兴趣,便试探性的向他推荐。

“若是有时间不妨去看看《永乐大典》。虽说是前明的书籍,但知识是不分时间,不分朝代的。其中不仅有海船的介绍,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知识。”

“殿下越看会越有收获的。”

姚启圣意味深长,不愿再多说什么。

承祜则是记在心里。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虽在明代即有佚失,但流传至今仍有万册。

而文渊阁定有藏书在。

承祜告谢,又与他短聊两句。临走了,也不忘让姚启圣待在家中,等他为他送一壶美酒来。

“可别贪杯醉了。”

用高粱醇的清酒,康熙都曾说过这清酒做出来,市面上那些金贵的千金酒,都远比不上。

承祜有这样的信心,不管是酒还是他今日给这位大臣留下的印象,都让他忘不了。

至于《永乐大典》,

他连八股文都敢说整改,更何况这不算禁书的《永乐大典》,自然敢去寻找来看。

承祜回来后,也不忘再次提醒三宝给姚启圣送一壶清酒去。

又准备去文渊阁寻找那本百科全书,心里思索着,脚步也越发快。

“哎呦。”

承祜感到腰间有一股撞击力,不重,但感觉那个撞着他的物体被弹了出去。

他回神低头,却发现坐在地下的胤禛,身旁还有企图准备把他拉起来的胤祚。

胤祚还是体弱,拉半天没来起来不说,自己也倒在一旁。

“哈哈……咳!”

承祜靠近些,努力抑制住自己嘴角扔起了弧度。两手同时用力,胤禛胤祚便都借力起了身。

“你们兄弟俩,这是?”

承祜眼神自然掠过两人脚上带的沙袋。

“锻炼身体?”

连续两个问题让兄弟二人互看一眼又同时转头,最后还是胤祚向着承祜小声解释。

“汗阿玛觉得我与五哥身体太弱,让我们每天比其他哥哥多加练一段时间,”

承祜蹲下,揉了揉胤祚的脑袋。意外过后,不管是胤祚还是胤禛性格都要比以前内敛。

话都变少了。

两人脸上有些薄汗。

“跑了有多久?”

“不到半个时辰。”

包括他们两人走的时间,胤禛见承祜表情微露出点惊讶。对于自己的身体素质,也是有些头疼。

他上辈子就是身体不好,可脑子比别人强,不也是为大清守好国土了吗?

所以体弱一点,不算什么大事?

“哥哥,身体是一部分,脑子是大部分。”

承祜摇头,也没提胤禛他现在的脑子,他半垂着眼睑,语气带着珍重。

“可身体是做事的本钱。”

胤禛原本觉得照眼的光,被承祜遮在身后。

“哥哥打算去哪?我与七弟能去吗?”

话比脑子要快,胤禛缓过神就准备“找补”。

“当然可以。”

胤祚是个真正的小孩,比胤禛放的开,他欢欢喜喜扔到腿上的沙袋。

“太子哥哥天下第一好!!!”

“那汗阿玛那怎么办,若是生气了,会不会连累到哥哥?”

他嘴上这么问,动作却更快。边解着自己腿上的沙袋,说话间则是踢远了不少。

等做完这一切,才抬头看向承祜,承祜望着他,似笑非笑。

“传下去,五阿哥,七阿哥累倒在御花园,被太子带走了。”

三宝与其它人对视一眼,便知道自家殿下坏心思起来了。

“传下去,五阿哥,七阿哥晕倒了,被太子带走了。”

“传下去,太子把五阿哥,七阿哥打晕带走了。”

“传……”

“哥哥!”

承祜寻声看过去,胤禛的脸憋得通红,半天才吐出一句话。

“谣言止于智者。”

“哈哈哈哈哈……”

承祜大笑,心情彻底好了起来。他没有那么大的力气能够抱住两个弟弟,只能不偏心的,一手拉一个走的慢慢走。

至于三宝,则是去拜见皇上,告知行程。毕竟再怎么说,他们这位殿下也是劫了皇上的胡,不过原本的措辞得改一改。

文渊阁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坐北面南。

外观看上去重檐两层,实际全阁共有上、中、下三层。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阁前凿一方池。

建筑装饰和油漆彩画以冷色为主,一层在中间设皇帝宝座,为讲经筵之处。二层中三间与一层相通,周围设楼板,置书架。二层为暗层,光线极弱,只能藏书。三层除西尽间为楼梯间外,其它五间通连,每间依前后柱位列书架间隔,宽敞明亮。明间设御榻,备皇帝随时登阁览阅。

几人走进去,那雕花绝伦,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却压满了人的视线,你站在面前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文渊阁很安静,除了位年老的太监外,没有其他人。他拿着扫把,在前台坐着。等承祜他们来,则起身相迎。语气懒懒散散,对于万物都似乎没有兴趣。承祜简单说明来意,也不打扰他,带着弟弟们就上了二层。

二层都是藏书,光线也较为昏暗,不过承祜今日的意图便是在此。

他提着灯笼,二层最前方是一大叠的书籍登记手册。由重到轻,对于查找也较为方便,他一眼就瞧见了《永乐大典》的位置记录。

至于胤禛和胤祚,承祜并不勉强,只让他们各取了一本医书,也有为二人身体的考虑的意思。

《永乐大典》古朴,经过三次损毁,如今流传到现在只剩下了1万多册。

又因为康熙前期事情繁杂,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大规模的系统重新整修填补,所以承祜拿到手中,其中有些书页已经发黄,不过幸运的还能看得见其中字句。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有所耳闻,但从未逐解。

承祜打开滥黄的一页,属于书籍的纸香,被他闻到。

“巨细精粗,粲然明备”

是明成祖御撰《永乐大典》序言中的赞语。

略微翻略,发现书籍极深,极厚。他用手承载不住其中所含的重量,不管是从书籍本身的重量还是它所蕴含的重量,他都承不起。

他本想着照着目录只简简单单看那造船的一页篇章,可真正走进这《永乐大典》才发现根本控制不住。

“温、恭、让、信”(卷一 刑部典制二)

“往欲知来,来欲知去”(卷一 天文志西瀛一)

“文章贵如布帛菽粟,但求有益于世尔”。

字句有原创,也有古今往来知识的汇总,里面有各行各业的精华,也有能人志士的故事,甚至还有一些失传旧知或者珍惜的孤本,所编之人都以大方传承的心态将它记录。

在大一统的时代,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制度来统一政治和风俗。

而那位帝王也希望通过编纂永乐大典,来总结历代帝王的传统,汇集历朝历代的典籍,以便后人能够从中学习和借鉴。

序言还提到了朱棣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于永乐大典编纂工作的期望和要求。整篇序言不仅是对永乐大典的介绍,也是对历代文化传承的赞美和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期许。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性曰善。”

承祜合本,他嘴里喃喃双眼有神。

长时间的阅读让他姿势僵硬,也因为昏暗的环境整个人眼前一花。可是思想精神,却是难以抑制的激动。

他抬眼却发现胤禛离他极近,借着他的光与他同看这本书。胤祚则有些昏昏欲睡,躲在一旁,被书埋住,像是书中生出了灵,显得格外和谐,所以他把所有的目光给了胤禛。

“五弟,是否也有所悟?”

“宇宙之鸿宝。”

承祜点头,双眼发亮,拉住他的手,情绪激动。

“五弟所言在理。”

胤禛皱着眉头点头,表示认同。

其实则不然,他毕竟是旁观,同样他的视线也不仅仅只落在书上,偶尔也在这位太子身上。

这本书,他与它有点“关系”。

他开三礼馆,令全祖望和李绂二人供职翰林院,得以接触《永乐大典》。

他们对书称赞不已,并在他的同意之下翻译抄录,只不过书籍众多,费尽精力也抄不完一半。

在疲乏中二人辞官,而他身体也逐渐下落,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哥哥聪慧,胤禛却只看了一点,不求甚懂。”

承祜摇头,语气只带着追溯。

“并不聪慧,只是比他人多些机遇。年幼入学,良师所授,日日夜夜,不敢断休。”

他一下情绪低落了下来,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胤禛想开口安慰他,他却缓和过来,只笑着问胤禛将来想做些什么。

说实话,胤禛大可如同对胤礽或者其他人那般囫囵吞枣,随意带过。可这种氛围以及注视着他的目光下,他就不想那么随便的解决了。

“不知道。”

是逃避的回答,也是现实的回答。

他想当贤王,可时间最会开玩笑,不知会把人推到哪?

上辈子他最初最初的想法,也只是跟在太子身后做一个为国为民的王爷。

他多见这辈子的胤礽,敏感的发现比上辈子更多了分潇洒。可他也能隐约感觉到,胤礽内心可能也有些慌张。是即使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自己想做什么,也会存在的慌张。因为他们是时间的幸运者,更是时间的遗失者。

他们有着记忆,就代表着要比旁人多考虑一倍。

“怎会没有想法?如今有汗阿玛抵前,不需要想太多,只以兴趣为主。”

听得出来是安慰话,但胤禛深呼了口气,头脑大开的放飞自我。

“我觉得还是想入刑部。”

“刑部负责全国的刑罚和政令,并对刑名进行核实;胤禛看不惯贪官污吏,并受着额娘的教诲,对于这些人更是恨之入骨。”

“吃百姓的,喝百姓的,还要压榨百姓,枉用皇权。”

他说此话时,没有考虑任何后果。像是童年时待在额娘怀里,对着她说往后要买多大多大的珠宝,多好多好的东西送给自己的母亲。

那般具有畅想和孩童最朴实的天真。

可承祜却很高兴。

“那就去做,有何不可?”

“有何不可?”

胤禛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慢慢低头,露出与他现在有些不符合的模样,笑的止不住气。

“哥哥,你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这词可不是这么用的,胤禛!”

在他们的打闹中,胤祚勉强睁开了一只眼。他脑袋埋在书里,下意识的蹭了蹭,有些冰凉坚硬。不过他并不在意,困意再次向他席卷而来,他哼了一声,然后扭过头去,整个人埋的更深了。

聒噪。

作者有话要说:《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乐大典》经历三个阶段,洪武筹备,永乐修订,清代辑佚。

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顾炎武《日知录》断定大典“全部皆佚”。另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

还有人说,因战乱传入西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