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64章 李治上位初试朝政 如意出家静心清修

第64章 李治上位初试朝政 如意出家静心清修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先皇的后妃被按照惯例礼送出宫这件事对于李治和长孙无忌来说并不麻烦,一来人数不多,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后虽然几次按例采选良家进宫充实后宫,但是因为李世民本人把心思都放在了朝堂上,对于后宫并不上心;二来不管是由于李世民心理上的原因,还是身体上的原因,他在长孙皇后生下最后一个女儿新城公主后就再也没有子女出生,这是从长孙皇后去世时的635年一直到李世民去世时的649年,十四年的时间里李世民再也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即使是他后期最钟爱的徐慧也没有生出一男半女,所以是容易处理的。

但这其中有两个意外,一个就是如意,如意曾经作为皇帝的侍书女官,从李治成为太子以后就一直和她侍奉在李世民的身边,这是六年的时间,李治新皇上位多少都会有一些慌张,所以李治想让她留下来,这是一种精神依赖,但是从如意自己来说,她认为现在是自己功成身退的时候了,所以选择了离开,实际上李治还对自己的舅舅提出了这个请求,但被长孙无忌以没有留下侍书女官的先例给否定了,所以在如意也拒绝之后,李治也就放弃了这样的想法。

还有一个人就是如意的好伙伴,充容徐慧,徐慧先是陪着皇帝养病,后来在皇帝驾崩后徐慧也病倒在了翠微宫,这样徐慧也不再离开皇宫之列,再加上徐慧的特殊性,不管是李治还是长孙无忌都忽略掉了她,不然就算徐慧是二品的充容,没有子女也会被送到别庙出家的,因为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驾崩后他的某姓氏都没有留下的昭仪也被送到别庙出家,昭仪作为二品妃嫔之首都不会区别对待,更何况是徐慧的充容呢,她只是被负责此事的长孙无忌有意的无视掉了,这样徐慧就被留在了翠微山别宫。

李治在上位之后,先是诏令了自己的舅舅为中书令,执宰相之牛耳,然后又召回了被李世民外放到叠州做都督的李绩,李绩经过了李世民的考验之后,就回到了李治辅国大臣的位列,所以马上被召回长安任职开府仪同三司,这样李世民为李治安排的三位辅国大臣中的两位重新回到了朝堂上。

本来褚遂良也应该在被封赏之列,但是就在李世民下葬昭陵后不久,李治的龙椅还没有坐热乎,河东郡就发生地动之灾(地震),并且波及到了临近的河南郡和河内郡,更重要的是不管河东还是河南,亦或是河内郡,都关系重大,因为河就是黄河,这让李治和长孙无忌不得不重视这次地震,且不说灾民的事,这些地方尤其是河南郡,作为大唐的粮仓也让李治不敢掉以轻心,再者抵御黄河的堤坝如果因为地震的原因发生决堤的事,只怕到时候就更加难以收拾,说是动摇国本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李治为了稳妥起见,于是下诏安排自己现在最信得过的褚遂良作为皇帝的使者前去慰问,三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同为文臣,李绩为武将,所以李治才会安排褚遂良前往地震的灾区,留下长孙无忌辅助自己,然后急诏李绩回到了长安,这其实也是长孙无忌的意思。

褚遂良到了当地之后把灾情上报李治,地震的灾情不容乐观,房屋受损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伤者无人救治,衣食皆无着落,亡者无人安葬,废墟之下多有尸骸,这就是灾区的现状,并且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现在的灾情就怕只是一个开始。

这对于刚刚上位的李治无疑是一个开门黑,天灾最容易引发民心动荡的发生,正如李世民648年的白日星现才会流言四起,如果因为灾情的事再引发民变,那李治这个新皇的威严和民心必定受到冲击,无奈之下李治只能把褚遂良留在了河南郡,负责主持赈灾治河的工作,顺便勘验河东河南郡内的所有河堤,检查是否在地动之灾后有隐患,为了方便褚遂良征调民夫还免除了几个地方的赋税三年,算是妥善的解决了这件事,只是顾命大臣褚遂良暂时回不到朝堂了,毕竟治河修堤不是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这也是为了保证大唐粮仓的无奈之举。

如果说地动之灾是李治上位以后的第一次课的话,那肯定就会有第二课和第三课,果然在李治提起赈灾之事后,马上就有朝臣在朝会上谏言,去年太宗皇帝还活着的时候,曾经计划兴兵三十万对高句丽最终一战,李治是知道这件事的,也知道这是李世民想为自己解决高句丽的后顾之忧,可是李世民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溘然而逝,但三十万的兵士和粮草已经在皇帝的诏令筹备中,现在皇帝驾崩,这件事也就停摆在了那里。

李治不是李世民,所以在李治上位后对高句丽一战的必要性又被谏官拿上了桌面上,又是各种谏言不能打仗,李治作为太子的时候曾经亲眼目睹过当时自己的父皇面对这样的谏言也是无能为力,最后不得不依靠“魏征的托梦”才强行对高句丽打了第一场,后面因为战打赢了才让言官闭上了嘴,可是李治自己呢?

一来李治刚刚上位,言官正想给这位年轻的新皇一个下马威呢,所以马上就提出了对这件事的反对,二来李世民从来都是马上皇帝,战功赫赫,李治自己一场仗都没打过,群臣也不会相信李治的军事才能,三来李治并没有李世民的民心所向,百姓会跟着李世民打仗,是因为李世民打败了高句丽,解除了百姓对高句丽屡次战败的心病,这是民心所向。

但李治可没有这样的民心,所以对高句丽决战这件事李治自己虽然很想完成,在自己父皇病重的时候李治是对着李世民承诺会解决高句丽之患的,这也算是先皇的执念和遗愿,所以李治就想做好这件事,只是现实就是不管是朝堂还是民心,李治都没有这样的号召力,在加上现在河东郡发生地动之灾,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李治皆无,所以李治只能看着朝臣在下面痛陈这件事的利弊,结论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就是朝臣给新皇上的第一课,以朝臣完胜结束。

这也是长孙无忌有意给李治安排的一课,李治新皇上位,就算他以仁儒著称,但男儿何不带吴钩,李治也是一个年轻人,年轻气盛,不知深浅,自以为是,急功近利,也想要像自己的父皇一样有一些文治武功,所以私下里对自己的舅舅提起了这件事,说是父皇的遗愿,作为儿子的想要替父皇完成,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舅舅不好直白的说些什么伤害李治的话,所以就有了朝堂上的这一课。

并且在河东发生地动之灾后,百姓不仅需要粮食赈灾,更需要重建家园,这三十万兵士中也有不少河东青壮,于是李治眼看此事不能成行,再加上李治本身的确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更加不敢冒险行事,自己感觉出战人数少了还不一定能打得多高句丽,索性就直接停罢了辽东之役,解散了这支东征高句丽的大军,不过这第一课好在也算是顺应了百官的意愿,挽留了皇帝的威严。

朝臣给新皇的第二课可就让李治没有那么高兴了。

先皇的妃嫔按照惯例离开了皇宫之后,从现在开始后宫就是属于李治的妃嫔的地方,只是因为李治还没有正式册封自己的后妃,所以妃嫔还不能确定自己各自的馆阁,比如皇后和四位大妃娘娘,都根据各自的品级有自己的处所,这是规制不可逾越。

现在是贞观二十三年的年中,按照礼制安排李治会在贞观年结束后宣布自己的年号,同时也会选定自己册封的皇后和四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来充实自己的后宫,新皇上位自然也就想住新房子,所以李治打算趁着这半年的时间对后宫重新修整和装修,就这件事在朝堂上也是引起了一番争论。

又是诸多言官开始谏言,说是先皇最近几年三次征讨高句丽,早就使的国库亏空,哪里还有闲余资金来为皇帝修缮皇宫,并且大唐皇家克勤克俭是从长孙皇后娘娘开始就树立的传统,再说了先皇驾崩的国丧又是一笔大的开销,并且现在外面还有几处先皇时期的别宫还在修建,臣等以为值此天灾之际这些别宫的修建也要停了,也算是为百姓减轻负担,毕竟这都是百姓的劳役。

大唐的言官是出了名的不怕死,这是李世民赐予他们的权力,李世民本人就是以容言纳谏出名,其在位期间也从来没有因为直言敢谏治罪任何人,所以言官都是属于有话就说类型,废太子李承乾那么的叛逆也少不了言官的责任,说话一个比一个直接,李承乾难免感到厌烦,当时的老师杜正伦被贬也有这样的原因,所以言官们认为就连老子李世民都不敢因此治罪任何人,更别说作为儿子的李治了,所以一个赛一个的说话不客气。

李治没想到自己只是想单纯的翻修一下皇宫而已,毕竟因为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后也就把重心放在了前朝,对后宫不怎么上心,已经多年未加修缮,现在自己新皇上位,新皇新气象,结果就是这一大波的反对之声,李治坐在皇位上一脸呆滞,他稚嫩年轻的脸上居然不知道自己现在该有什么样的表情,按理说他是皇帝,不该是他说什么是什么吗?朝臣附议即可,可是自己上位怎么就是面对这样的待遇呢?

李治听着朝臣你一句他一句的反对之声,一阵气急,脸色通红,他当时就想揭竿而起怒斥站在下面这些不识抬举的朝臣,可是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话语来反驳,李治求助一样看向了自己的舅舅。

此时的长孙无忌看着被言官围攻的李治,也看到了李治求助的眼神,但还是没有什么举动,反而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李治眼看自己的舅舅不可靠,习惯性的看向了自己的身旁,那是如意之前站立的地方,如意虽然作为先皇的才人,反而是跟李治待在一起的时间更长,先是崇文馆侍学,后来是陪着李治治理蝗灾,再后来又有高句丽千里奔逃的经历,从辽东回来之后又继续成为了李世民的侍书,跟李治一起侍奉在先皇身边,如意曾经数次解李治之围,现在李治遇到了难题自然的就看向了身边,可是此时如意已经出家到了感业寺,哪里能知道李治的困难,李治无助的坐在皇位上,最后被朝臣说的没有办法,嘴里只是“朕,朕”的呢喃着,“朕以为众爱卿说得对,朕不该浪费国帑,修缮皇宫的事就算了吧,至于外面修着的别宫也停了吧。”

这就是李治被朝臣上的第二课,李治在回到紫宸殿的时候还是失魂落魄,他不知道自己身为皇帝,只是想对皇宫做一下修缮都这么麻烦,更别说做其他的事了,想当初自己在旁边看着自己的父皇在皇位上指点江山,可是为什么自己坐上去之后会是这样的情况?李治忽然间感觉这皇位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他想起了自己父皇告诉自己的话,做皇帝不能想当然,更不能以为理所当然,还有就是要能忍,李治明悟了一点道理。

这时候长孙无忌也走进了紫宸殿,李治看着自己的舅舅不知道该说什么,毕竟自己作为皇帝刚刚真的很丢脸,还有就是刚刚自己的舅舅明明看见自己很难,却不站出来为自己说话,李治心中还是有一些不满意。

长孙无忌也不管李治想什么,只是开口问道:“现在想明白因为什么了吗?”

李治道:“朕想不明白。”

长孙无忌道:“皇上新上位,一无政绩,二无寸功,三无根基,你拿什么来慑服群臣?就靠你座下的皇位吗?”

李治道:“可朕不就是皇上吗?”

长孙无忌道:“先皇一样是皇上,炀帝一样是皇上,为什么朝臣会顺从先皇而杀掉炀帝呢?所以你说如果皇帝就是皇位的话,明君暴君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呢?”

李治高声喊道:“朕不知道,只是朕想不明白朕连修房子的权力都没有吗!”

长孙无忌继续道:“先皇曾经有言,我想你是知道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以才会以亡隋为戒广开言路,这就是谏臣的作用,皇上自然可以强行修造宫殿,可这样就会落下一意孤行的名声,那先皇经营多年的谏官制度也会名存实亡,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皇上要有耐心,皇上有了政绩和根基自然就会得到朝臣的支持,想要拥有权力就要明白先要付出,再者如果皇上连群臣都不能说服,又如何能够征服这天下民心?毕竟皇上修建宫殿还是要用百姓做劳役的,这一切都要看皇上的选择。”

李治听到长孙无忌的解释不禁有些懊悔,自己经过舅舅这么长时间的解释才明白这些事里面的内涵,如果如意在的话一定早就告诉自己了,他又开始想念如意,不过李治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认教,长孙无忌说的话他都会认真的记下来总结经验教训。

经此一事,李治更加勤勉执政,还把太宗时期的三日一朝改为了一日一朝,君臣上下也是萧规曹随,依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的遗风。

此时身在感业寺的如意并不知道李治对她的想念,她已经开始了自己出家修行的生活,作为先皇帝的未亡人,并不是所有的妃嫔都自愿来这里终老,虽然有的人从进宫之后就没有见过皇帝一次,但并不代表现在就愿意在寺庙中终老,这就免不了各种是是非非。

可是这都跟如意没有关系,因为从如意来说她并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执念,如意是功成身退自愿来到这里的,所以庙里的住持在问询如意的俗家名字叫“照”后,特别给如意起了一个出家的发号“明空”,内净于心是为明,外净于身是为空,也算是一个放下一切的名字,如意对此欣然接受,因为娘亲杨氏崇信佛念,所以如意对吃斋念佛没有多少排斥,如意现在就成为了明空。

其实如意到感业寺出家为尼还是有好处的,至少现在可以经常见到自己的娘和妹妹了。感业寺作为李世民驾崩后容纳妃嫔的尼寺,并不是凭空新建的,是在一座已经存在的尼寺升格为了陪伴皇帝别庙崇圣宫的尼庙,作为皇帝别庙崇圣宫下辖的尼寺存在,其前身名叫济度尼寺,虽然现在被升格成为了隶属皇帝别庙下的感业寺,但并不禁普通百姓的进入上香拜佛,只是僧尼多了供奉、祭祀,并为皇帝祈福往生的修行。

这样如意的娘亲杨氏就可以经常来这里看望自己的女儿,偶尔如意的妹妹青蝉还会跟着杨氏一同前来,杨氏自己崇信佛寺,所以就喜欢带着自己的女儿礼佛,之前也带着如意到过李世民为长孙皇后修建的观音禅寺拜佛,更别说现在自己的女儿也在这里修行,所以经常会过来看望如意,所以这样的相比之下,经常能够见到自己的娘亲也算是如意出家的好处了,虽然也跟宫里一样不自由,也都是不能嫁人,这样在宫里和寺里没有区别,但至少没有了勾心斗角,可以静心清修过生活了。

其实这么一看武家母女几个人命运还真是有点惨,都是死了丈夫的,杨氏作为娘亲死了丈夫武士彟,大女武顺死了丈夫贺兰安石,二女武照死了不算丈夫的丈夫皇帝李世民,反正都成了守寡之人,可谓是一门四女三守寡。

至于杨氏的第三个女儿武青蝉,早年间因为被武家兄弟赶出武家的时候误伤,以至眼睛看不到成了一个瞎子,杨氏心疼这个女儿也就没有为自己的这个小女儿寻得一户人家,武青蝉也就一直跟着自己的娘亲生活,另外杨氏还有一个路上捡到的养子算是武青蝉的陪伴,那就是郭孝慎。

郭孝慎从军多年,也算是有了一番战功,作为杨氏的养子也算是尽孝,在大女武顺远嫁,二女进宫,三女眼盲的情况下,郭孝慎可谓是杨氏除了武家兄弟外最大的依靠,现在郭孝慎还是照旧会带着青蝉到昆明湖去跳舞,只是郭孝慎现在会带着自己的一个朋友一起陪着青蝉过去,算是行伍中的朋友,名字叫高尉犁。

高尉犁也会讲起自己第一次见到青蝉的时候,那是多年前青蝉在皇上的即位庆典上的表演,也是青蝉第一次为皇上表演舞蹈,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比试的主角是竞争皇后娘娘之位的德妃和阴妃,只是没想到最后被一个眼睛看不到的小姑娘夺取了最后的胜利,间接的帮助皇帝解决了世家谋夺皇后之位的危机,高尉犁也是有幸跟着自己的祖父在庆典上第一次见到了青蝉便惊为天人,现在青蝉因为跳舞在整个长安城都已经名声显赫,也知道青蝉经常会到昆明湖来表演,所以常有人慕名而来,高尉犁知道以后也会经常过来,就认识了郭孝慎这个“同袍”。

并且在郭孝慎离开长安城的时候,照顾青蝉到昆明湖的事就会委托给高尉犁,青蝉也会向高尉犁询问昆明湖的风景,就像之前无数次询问郭孝慎昆明湖有什么一样,高尉犁也会像郭孝慎一样给青蝉讲自己和郭孝慎一起的行伍生活。

只是对于如意被安排到别庙出家的事,遗憾最大的就是武家兄弟了,还有武家的老大武士棱,虽然之前如意已经给他们挣到了很多的财物和官职,但现在眼看着是没有前途了,所以都是遗憾万分,对杨氏也没有了以往的恭敬,只能算是面子上还过得去,这些杨氏也没有对如意讲过,自己的女儿为自己和武家的事也是进宫拼命过的,现在杨氏不想如意继续为自己这个当娘的担心,所以就隐瞒下了这些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