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62章 山陵崩政宰不发丧 继天下李治得大统

第62章 山陵崩政宰不发丧 继天下李治得大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治和如意在夜色中奔回了长安城,路过玄武门的时候看到了守门的人是程知节,这也是李世民事先的安排,密诏程知节镇守长安城,一来是谨防长安城内有人趁机作乱,二来也算是对李绩的防备,如果李绩不是去赴任叠州,只怕逃不过程知节这一关会成为刀下之鬼,李绩手中的天子剑就会成为程知节的天子剑,兵家大事,李世民不可能把这件事都放在李绩一人手中,这算是一个后手,现在李绩通过了李世民的考验。

李治看到程知节的时候在马上躬身行礼,如意也跟着行礼,然后就跑了进去,程知节的心里不上不下,他听到马蹄声的时候心是悬起来的,真的害怕是有人杀过来,毕竟他身处的玄武门多年前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就是在这里杀掉了隐太子李建成,程知节在这里守门免不了一阵胡思乱想,现在也是皇帝病重的时候,环境简直不要太像,可是看到是李治骑马回来那就说明局势暂时还是稳定的,心又落了下来,可是又想到自己不知道还在翠微宫的皇帝到底怎么样了,心又悬了起来,这是因为天色太暗,程知节没有看到李治哭肿了的双眼,不然会有一定的猜测的。

翠微宫含风殿,李世民在李治离开之后也没有坚持太久的时间,在天色将亮未亮的迷蒙之际,皇帝醒了过来,他看着窗户外面的光线,知道新的一天就要来了,放在往日里这应该就是自己朝议的时间,想到这里皇帝就让内侍监把一直侯在外面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了进来,二人进来以后就看到正在看着他们微笑的皇帝心中一颤,知道这恐怕就是皇帝的回光返照了。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含着眼泪道:“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另一边李治也是坐在朝议大殿自己代理朝政的位置上,此时也是呆呆地看着大殿外的天色,是新的一天啊,李治在心中感慨道,身边的如意看着还在发呆的李治悄悄地碰了碰李治道:“太子殿下,朝议要开始了。”

李治回过神来道:“哦,好,开始吧。”

旁边的监人赶忙大声喊道:“朝议开始。”

众臣先是喊道:“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喊道:“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大唐日常的一次朝政就开始了。

身在含风殿的李世民听着长孙无忌的喊声,仿佛也听到了长安城里面的喊声,嘴角微微一动,呢喃着说了一声:“爱卿,平身,可有事上奏?”

长孙无忌哽咽着道:“皇上,四夷之大小君长听闻我大唐皇帝威名,争先遣使入朝觐见,献礼朝贺,道路不决。”

皇帝喃喃地道:“好,准。”

褚遂良也是留着眼泪道:“皇上,现今天下清明,百姓安乐,朝臣勤于政务,将士敢于戍边,我大唐有秦汉之盛风。”

皇帝还是轻声道:“好,好。”

只是第二个好字已经在嗓子眼儿,伸出的手不知道想要触摸什么东西,也许是眼前的一束光,也许是看到了长孙皇后,也许是对这时间的留恋,但都是徒然,最终悄然落在了床榻上,内侍监往前躬身在皇帝的鼻前一试,颤抖着声音道:“皇上归天了。”

长孙无忌二人眼睛一直盯着内侍监,现在听到这句话跌坐在地上终究还是哭了出来,长声哀嚎道“皇上!”

公元649年,太宗皇帝因病不治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在皇帝驾崩之后摆在眼前的就是国丧,本来这是需要昭告天下的,但是身在翠微宫的长孙无忌为了防止有心人借着皇帝去世的间隙生事,当机立断选择莫不发丧隐瞒了李世民的死讯,只是按照往常的样子传讯长安城,他知道李治会明白自己这是什么意思的。

长孙无忌的信使策马跑到长安城的时候正好是李治下朝的时间,李治因为昨天晚上从翠微宫跑回来精神状态不好,如意借口太子殿下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就早早结束了朝议。

在朝臣们走出大殿的时候李治看到了信使送来的书信,看了信里的内容“皇帝驾崩了”,李治手抖之下书信就掉在了地上,如意见状赶紧捡起了书信靠近李治道:“殿下,您失态了,还有朝臣看着您呢。”

李治看向了下面,虽然下朝了,但是还是有人看向了李治手中的书信在猜测信中的内容,李治知道自己现在不能乱,于是强迫自己勉强一笑对如意道:“父皇春猎结束要还朝了,我们也要提前准备接驾了。”说着接过了如意手中的信装到了袖中,带着如意和监人一起离开,一直盯着李治看的朝臣没有看出什么问题就继续下朝了。

只是在李治走到了紫宸殿的时候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

长孙无忌在翠微宫妥善安置好了李世民的遗体,保证不会被人看出什么端倪,然后依着皇帝生前的仪仗,做出了迎驾回宫的架势率众走回长安城。

从终南山回去的路上长孙无忌不禁想到自己这样护驾回宫的处境,在始皇帝死后是宦官赵高瞒着天下人这么做的,在隋文帝杨广驾崩后,太子杨广也是秘不发丧,现在轮到了自己,可是这些人的下场都不是太好啊,想到这里长孙无忌一阵自嘲,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下场了,眼下只能做好自己的本分。

李治凄凉的等待着皇帝的车驾走进了皇宫两仪殿,为了这件事的保密,此时的两仪没有一个宫人,跟着长孙无忌从翠微宫回来的众人也会被严密的看管起来,顺便这些人操持皇帝的丧事,

在安顿好一切之后,李治把所有人都赶出了两仪殿,只是他自己留在里面陪着自己的父皇,为自己的父皇守灵。逝去的皇帝躺在床榻上,李治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床边的地上,就这样一直坐到了晚上,到现在为此皇帝驾崩的事还是一个秘密,只会在明天长孙无忌稳定了局势之后才会被公之于众。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没有留下来,他们两个今天晚上还有的忙,有很多大臣都需要他们今天晚上提前安顿和知会,以免明天的朝仪发生意外。

到了晚上宫里也挑起了灯笼,这时萧未央大着肚子走了过来,这已经是萧未央的第三胎了,现在她在太子东宫可谓是志得意满,自己接连生了三个孩子,其中第一个虽然是女儿,但是第二个是儿子,这也算是萧未央现在最大的成就了,因为这个儿子就是李治最大的嫡子,是有望成为太子的,她自然得意,相反王氏就过的不是那么如意了,萧未央三次怀孕对她来说就是三次暴击,在生孩子这件事上面太子妃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侧妃良娣。

萧未央现在是来找李治的,可是走到两仪殿门口的时候被内侍监拦了下来,萧未央不敢得罪这位内侍省的主官,只是想要让内侍监进去通报一声,就说太子的良娣作为儿媳想要来向皇上请安,顺便问问太子殿下什么时候回去,太子东宫也好为太子准备好膳食。

内侍监没有回应萧未央的请求,只是说皇上和太子在里面有重要的事情商量,吩咐了所有人没有召唤不许进去,包括后宫的各位娘娘和太子的妃子,所以只能请萧良娣先回去了。

萧未央还想磨蹭一下,问道:内侍监大人不用进去请示一下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意思吗?

内侍监说道:“如果太子殿下问起来,臣会告诉殿下良娣过来看过皇上的。”

萧未央还是不想走,她想尽量的在李世民和李治这里多多露脸,为自己的儿子保障位置。

内侍监只得道:“良娣现在怀有身孕,还是要多歇息为上,莫要劳累。”

萧未央看到这里也是无计可施了,虽然她生了两个孩子,得到了一些李治的欢心,在太子东宫现在也是稳压太子正妃王氏一头,但她还没有胆量在皇帝这里蛮横,无奈之下就准备离去,只是走了没几步就看到迎面走来了一个人。

如意这时候正好端着一整矮桌的膳食走了过来,经过萧未央身边的时候如意只是看着萧未央点了一下头算是行礼,萧未央道:“这里是皇家重地,你一个低品女官过来干嘛?”

如意道:“这就不劳良娣费心了。”然后就走到了内侍监身边,如意现在也没有心情跟萧未央争长论短。

如意对着内侍监行礼道:“内侍监大人,太子殿下从中午到现在都滴水未进了,宫婢可以把这些吃的送进去吗?”

内侍监盯着如意看了一会儿,考虑着如意只怕已经知道了这件事,现在拦不拦着都一样了,再者太子李治的确也是一直滴水未进,如意作为太子的侍书进去也算是无可厚非,就点了一下头同意如意进去,如意在进去之前停了一下问道:“内侍监大人,宫婢想问一下,为什么没有见到充容徐娘娘回来呢?”

内侍监犹豫一下道:“充容娘娘病倒了,留在翠微宫养病了。”实际上是徐慧是在知道皇帝驾崩之后因为经受不住打击,再加上这么多天贴身照顾皇帝,所以一下子病倒了。

如意听到这样的消息,向内侍监倒了一声“谢谢内侍监大人。”然后就走进了两仪殿。

远处一直在盯着如意的萧未央这时候一阵气急,她想进去就不被允许,这个武如意想进去就能被放进去,自己还是太子的良娣,内宫三品女官,这个武如意只是皇上的五品才人,凭什么想进去就进去,但是萧未央也不敢在这里闹将起来,只能生气的冷哼一声就转身离开了。

如意进去之后看到坐在地上的李治,还没有张开嘴就被李治伸手制止了,如意知道李治的意思,只能把手中的矮桌放在地上,想了一下如意也坐在了距离李治不愿的地方陪着李治,李治没有言语,只是转头看着如意点了一下头,如意没有说话也只是对李治点头示意了一下,这样如意陪着李治两个人在这里静坐了一夜。

在第二天天色微微亮的时候,如意虽然很是疲惫,但还是悄声提醒道:“殿下,今天还有朝会,现在您需要起身洗漱一番了。”

李治也知道今天才是重中之重,父皇驾崩后的局势稳不稳就看自己今天的表现了,李治点点头,如意就想起去扶李治,可是忽略了自己坐了一晚上,一下没起来就跌坐在了地上,李治看到如意摔倒就想去扶,可是他坐的时间比如意还长,刚刚准备动一下就感觉到了双腿的疼痛感,痛哼了一声。

如意听到李治的声音也管不着自己怎么样了,赶紧趴跪着挪到李治身边道:“殿下,您怎么了?您没事吧?”

李治揉着自己的腿道:“可能也是坐的时间太长了,腿没有了知觉。”

如意道:“宫婢也是这样,不过现在还好,宫婢先给殿下揉一揉。”

李治点头应是。

如意自己跪着给李治揉了一会儿,李治将将的站了起来,然后把如意拉了起来,如意还是差点跌倒,幸赖李治扶住了她的手。

如意起身后道:“我去给殿下准备膳食。”说完就想端走地上昨天晚上的食物,因为端进来李治没有胃口吃,所以还是原封不动的放在哪里。

李治拦住如意沙哑着声音道:“武内官,不用准备了,我就吃这些东西吧。”

如意诧异得道:“殿下,这都是昨天晚上的剩饭菜啊。”

李治勉力一笑,回头看着躺在床榻上父皇道:“父皇早年间为了打下这一片天地,从军征仗,风餐露宿,有时候食不果腹,不得以用野菜野草充饥,还吃不上这些东西呢,现在我作为父皇的儿子,无寸功而领天下,实有愧也,吃这点剩菜剩饭又算得了什么。”说完端起了放在矮桌上的饭菜,一边吃一边想着父皇当年创业之艰辛一边流泪,如意司职起居馆,自然也会知道书中记载的皇上当年的事迹,想到这里也落下了眼泪。

到了朝议的时候李治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还是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皇帝的龙椅还是空着,但李治看了几眼转过了头,自己的父皇永远都不可能坐在上面了,在这之后就需要自己像父皇一样坐在那个位置统御大唐了。

长孙无忌也是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待监人宣布朝议开始的时候长孙无忌走了出来,站到了皇位下的台阶上,拿出了李世民身前的一封圣旨,这都是李世民驾崩之前的安排,圣旨中写道:现在特命太子的几位老师,太子少师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张行成为侍中,兼领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为中书令,兼领检校刑部尚书,这三个人都相当于成为了李治的宰相,太子左庶子许敬宗领礼部尚书。

听到圣旨的几人站出来谢皇恩,他们之间没有人感觉意外,因为这件事长孙无忌昨天晚上已经提前告知了他们。

这样的安排就是把亲近太子的大臣先升到了一定的官职作为太子的智谋团,这就是作为太子老师的好处,太子一旦上位就会被重用,群臣也是这样想的,以为皇帝想要放权给太子了,只是没想到的是长孙无忌又拿出了一封圣旨,也算是一份遗诏,皇帝的遗诏。

众臣看着长孙无忌又拿出了一份圣旨还以为是新的委任状,长孙无忌看着站在下边的群臣,到现在没有任何意外发生,秘密终究还是要揭开的,长孙无忌沉声道:“皇上已于昨日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现在昭告皇上遗诏:大唐皇帝李世民殡天后皇太子李治承继皇位,登基为帝。”

这样的消息无疑是震惊了所有人,皇帝就这样静悄悄的驾崩了?瞒着所有人就走了?虽然之前一直都有皇帝龙体有恙的消息流传,但总是没有确切的消息,这就是李世民躲在翠微宫养病的原因,让朝臣虚虚实实摸不住他身体的具体情况,这样让一些有异心的人不敢轻举妄动,长孙无忌的默不发丧也是出于这样的安排,所以现在皇帝驾崩的消息给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长孙无忌在上面看着下面吵吵闹闹的群臣没有制止,他知道这件事的冲击力,但现在自己一切已经安排妥当,长孙无忌继续宣读遗诏:太子继位,发国丧于太极殿,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

接着长孙无忌对程知节道:“为了防止皇上国丧期间长安城发生事端,特命程知节为镇军大将军,领禁军飞骑营,驻防长安城可进不可出。”

这份遗诏的意思就是三点:第一皇上驾崩,太子李治继位;第二皇帝虽然归天了,但不管军国大事还是坊间小事不能停,以前怎么办现在还怎么办,至于奔丧的事,有接到皇令的可以前来;第三,濮王李泰不许前来奔丧。

这是因为皇帝驾崩,大唐朝堂必定会暗流涌动,长孙无忌封锁长安城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生乱,一直到李治正式继位成为皇上为止才会解除这样的封锁,程知节亲自镇守长安城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硬来,至于李泰,长孙无忌就是怕李泰会借着进京奔丧的机会图谋不轨,毕竟李泰一直跟一些世家有着不明不白的联系,长孙无忌这样的安排直接避免了李泰作乱的可能性。

在长孙无忌的操持下李世民葬于昭陵,庙号太宗,国丧也算顺利的结束。这样一位千古名君作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年少成名,有威名,也有骂名,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先后领兵平定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等割据势力,结束了隋末的一团乱局,让这片土地从新归于统一,最终被隐太子李建成猜忌,发动了一生的污点玄武门之变,这也是他背负了一生的骂名,甚至是“遗臭万年”被后世史书指责,但这件事正如事变之前长孙无忌对他的谏言,李世民和隐太子之间的冲突就像是江河之水不得不流,这就是大势所趋,没有人能够阻止,不然北齐被毒死的兰陵王高长恭就是李世民的前车之鉴,李世民不想认命就不得不争权夺利,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朝堂又何尝不一样呢?

李世民在位时期虚心纳谏,广开言论,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扭转了前隋对高句丽三站不胜灭国的颓势,开拓西域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的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唐人的称号。(百科)

如果说秦始皇的最大成就是大一统的思想,汉武帝的最大成就是汉民族的矗立,那太宗皇帝的最大成就就是让这片土地变得开放包容,拥有了世界的观念,让唐人成为了一个走得出去的符号,他本人也成为了一个皇帝的丰碑,像始皇帝和汉武帝一样成为了史上最优秀皇帝的标杆和标准,激励每一位有志向的后世之主为之奋斗,明君之名实至名归。(太宗皇帝下线,上半部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