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38章 高句丽遣使朝议和 显国威招万国来贺

第38章 高句丽遣使朝议和 显国威招万国来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蝗灾和吐蕃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摆在皇帝心头的就只有高句丽的犯边,皇帝甚至想就此一举去解决高句丽,但几次都被魏征和长孙无忌拦了下来,这件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且不说因为蝗灾的事朝廷也算是伤了元气,另外就算是吐蕃,虽然名义上是议和,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思还是未可知,现在出兵高句丽变数太多,不得不慎重做决定。

李世民冷静下来之后也明白这样的道理,也知道这一次能够顺利解决这两件大事已经是运气很好了,不然自己只怕还会在内被世家胁迫,在外甚至拖累边疆之事,再者,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也就没必要急在一时,唐王室和高句丽那是国运的战争,多多准备才能有备无患,不过好歹在辽东一直有好消息传来,李道宗防守不出,已经给了高句丽出了很大的难题,渊盖苏文久攻不下,士气已经不可避免的低落,现在就等李世民送给高句丽王的书信发挥作用了。

挑拨高句丽的君臣关系是大唐光明正大的阳谋,渊盖苏文权倾朝野是高句丽王不得不防备的存在,一旦渊盖苏文此战获胜,恐怕高句丽的王室就会变成渊盖苏文的接下来的猎物,附庸皇室的众多士族也会被吞噬,所以渊盖苏文的这一仗,不但大唐王室不想他赢,就算是高句丽王室也不想他赢,但对于渊盖苏文来说,这一仗也不是他的选择打还是不打,因为即使到了他这样的地位,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只是多了选择的权利。

渊盖苏文在前隋和高句丽的战争中拖垮了强盛的大隋,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功绩,虽然前隋的灭亡有很多内因和外因,但不惜国力的远征高句丽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所以渊盖苏文的功劳在高句丽可谓是封无可封,在百姓心里也是有着不亚于高句丽王的声望,其地位相当于李世民登基之前的天策上将,李世民当年会被太子李建成忌惮,同样渊盖苏文的地位也会被高句丽王所忌惮,这就会成为一种骑虎难下的态势。

高句丽王忌惮于渊盖苏文的功高盖主,而渊盖苏文也害怕被自己的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既然这样,那渊盖苏文就只有两个选择,第一种就是再打一战,给自己留下不世的威名和功劳,让高句丽王不敢动自己分毫,动自己则相当于失去民心,第二种则是自己更进一步,从臣子成为王,自己做王,这样的话那自己就会成为失去民心的人,这不是渊盖苏文想做的事,他宁愿选择汉末三国时期曹操那样的枭雄,挟天子而令诸侯,只不过这样的选择也需要通过一场胜仗来加持,所以这就是渊盖苏文选择开战的原因,而想要立声势,在前隋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就是渊盖苏文最佳的选择。

在渊盖苏文看来,如今的唐经过隋末的一团乱局,说是白手起家都是客气了,在战乱中很多隋末流民都选择迁徙到了高句丽,让渊盖苏文以为现在的唐还是遍地废墟,所以不可避免的有很多轻视之心,并且认为自己既然能打败前隋三次,那就能再次击败唐承隋的后唐,如果能够两次都击败那个无数前人都仰望的中原王朝,那自己的声势就会成为这片土地上无与伦比的存在,所以唐就是最好的选择,甚至如果可以的话,携一战之胜利直入中原也不是不可想象的,到时候自己就不是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可以局限的,那就是如虎添翼,一遇风云便化龙,或许也可以入主中原,这就是渊盖苏文这位人杰的野望,甚至在多年前渊盖苏文就有这样的想法,也想在隋乱中分得一杯羹,只是由于高句丽当时也是元气大伤,让他错失了这样的机会,说到底还是这片土地太过贫瘠,不能给他太多的底蕴,没能让他有太多挥霍纵横的可能,只能徐徐图之。

在时间的流逝中,来自吐蕃的使臣松赞干布的大论薛禄东赞终于经过长途跋涉看到了传说中的长安城,看着前方那座巍峨绵延雄壮的巨大城池,不只是他一个人,是整个的使臣队伍都沉浸在一片的震惊当中,这些高原上的来客从来都不曾敢于想象世界上居然可以存在这样的一座城池,这是在自己生长的地方几代几十代都没有见识过的奇迹,是的奇迹,彼时的吐蕃跟大唐相比真的只是一群山民,所以看到了传说中的长安城以后最大的震惊就是无言。

其实不只是在长安城,在吐蕃人来的一路上,他们就已经感叹于大唐的繁华,各州县,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村庄都要好过吐蕃太多,也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富饶,这是得天独地的优势,是高原上绝对不存在的优势,但是所有的惊奇都比不上长安城的震惊,这是在那里绝对无法完成的神迹。

大论薛禄东赞看着长安城神色中一片向往和期待,他知道这一次的和亲是正确的选择了,大唐的繁华就是吐蕃最好的老师,大唐的百业都是自己可以取经的对象,这样自己的故土吐蕃未来也会拥有这样的盛景;队伍中很多年纪比较小的孩子也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跑过去了,只是看着自己的大论薛禄东赞还是不敢动作,但眼里的期待已经是不可掩盖,大论薛禄东赞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他不怪这些孩子不稳重,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样呢?或许如果自己年轻一些的话,只会比他们更加急迫,于是笑着挥挥手示意前行,整个队伍开始走向那处期待之地。

远处的守城官也早就得到了消息,知道这是来自于吐蕃的使臣,所以也是组织边上的百姓给使臣留出了道路,长安城的百姓也不会感到稀奇,因为他们已经看过了无数的外族使臣来到这座城市,他们现在只会好奇这一次看到的是来自哪里,跟以往看到的是否有不同,所以也没有离开,而是驻足的路两边等着吐蕃队伍的经过。这时城内响起了一阵的马蹄声,是代表皇帝的官员来这里负责迎接来自远方的使臣。

吐蕃的使臣队伍原本以为自己刚刚看到的城池已经够大了,但是没想到走近以后更加显得高大,小孩子们一个个的长大了嘴巴,看着眼前高大的城墙,然后慢慢抬头,想要看清城墙的上面,就连头上的帽子因为抬头掉下来都没有感觉,围观的百姓也笑了起来,这是每次外来人的必备表演节目,负责迎接的人也不催促,大论薛禄东赞也是含笑看着这些孩子,他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冲击,知道一个小孩子因为抬头太厉害一下子坐在了地上,引来了一片哄笑,孩子们才回过神来,有的孩子羞红了脸,有的孩子害羞的低下了头,大论薛禄东赞开口道:“没关系的,我们这一次就是来向大唐学习的,你们都是我们吐蕃人的种子,有了你们在这里学习,日后我们吐蕃也会有像这样雄伟的建筑的。”

孩子们闻言都是重重点头。

这时皇帝的来使向前迎接道:“欢迎吐蕃使臣不远万里来我大唐,本官是皇上安排的特别负责接待的人。”

大论薛禄东赞也是行礼道:“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使臣大论薛禄东赞见过□□上使大人,劳驾上使大人等待我们了。”

上使笑着道:“无妨,远来是客,我等自当以礼相待,现在就请来使跟着我到鸿胪寺吧,那里是各国使臣的驻留地,也是你们未来一段时间在长安城生活的地方,这边请。”

大论薛禄东赞也是赶紧躬身道:“上使请。”

于是一众人浩浩荡荡的走向鸿胪寺,边上看热闹的百姓也开始散去,城门口也恢复了之前的有序忙碌。

之后皇帝李世民的宣政殿携朝臣接见了来自吐蕃的使臣,禄东赞在朝议大殿上代表赞普松赞干布对于松洲犯边之事的请罪之意,现在吐蕃愿意对大唐皇帝称臣,并且这次使臣也是带来了很多的财物和珍宝敬献给上朝皇帝,也表示了松赞干布的请婚的想法,这都是之前侯君集给皇帝的密信中提到的事情,只是很多朝堂大臣还不知道,只是晓得之前因为吐蕃犯边皇上责令侯君集去平复,没想到现在战事已经结束,并且求和的使臣都已经来到了朝堂,这让很多世家之人措手不及,没想到皇帝不声不响居然做到了这样的事情。

最终在朝臣的商定下决定了大唐与吐蕃和亲的一系列事情:吐蕃对大唐称臣,保证不再侵犯大唐的边境,大唐嫁文成公主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由于文成公主对于吐蕃的不了解,为了避免公主的水土不服,吐蕃使臣需要在长安城停留一年,用以教导公主吐蕃的各种关于吐蕃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这一年的时间,双方之间的使节队伍也需要互相学习,有利于以后的来往沟通。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也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遣吐蕃贵族子弟来到长安国学学习。

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才,对吐蕃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了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到长足发展。

甚至可以说文成公主是中原文化融入藏地的先驱,她所发挥的作用不只是在大唐一朝,从她之后的任何王朝都不会把藏地排除在外,藏地也因为内外的交流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孤立存在,为之后各朝各代的大一统思想留下了引子,可谓是和亲带来的疆土。

以上都是后话,现阶段对于李世民最重要的就是文成公主不但完成了她保证唐蕃和平的使命,在文成公主的才能之下还远远超出了这个简单的任务,为皇帝做了更多的事情,让皇帝可以毫无顾虑的解决高句丽的问题,最终在千古名君的路上走出重要一步,可以说文成公主功不可没,这就是皇帝说的和亲不只是和亲,也是战争的延续,这就是皇帝说的根据宗室女的才能嫁人,这就是选将,最终他把聪明的文成公主送到了吐蕃,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却也夺走了爱女高阳公主唯一的朋友。

以上也是题外话,因为一年的时间很长,文成公主在这一年对吐蕃风土人情的学习中,高阳也会时常陪着她一起学习,甚至还派人修建了一处吐蕃风格的处所帮助文成公主适应生活学习,她想知道文成以后是怎样生活的,文成知道她的心意,也是尽量陪着自己的这个朋友,两个人作为彼此唯一的朋友都是很珍惜这最后一年的时光。

俗话说好事成双,在这一年的年半的时候,皇帝终于等到了来自辽东的好消息,在李道宗的固守之下,渊盖苏文寸功难立,进犯辽东的高句丽兵将士气再而衰三而竭,高句丽王也趁机在朝堂对渊盖苏文发难,最终迫使渊盖苏文不得不退军,因为现在是他的后方不稳了,他也需要回去在朝堂上稳固自己的地位,这就是军事上的此消彼长。

但是高句丽王知道就算是渊盖苏文这一次战事失利,自己也不可能完全是渊盖苏文的对手,毕竟他树大根深,在朝堂上的势力盘根交错,高句丽王只能在渊盖苏文身处前线的时候才会有一些脱离禁锢的空间,一旦渊盖苏文亲身回到朝堂大概率还是会跟以前一样被控制,这时的高句丽王不想再坐以待毙,大唐皇帝李世民的书信给了他一丝希望,之前因为两国交恶并无书信往来,现在高句丽王看到了李世民在信中表达的善意,认为或许唐可以成为自己制衡渊盖苏文的一支力量,李世民想保持两国和平的想法跟高句丽王可谓是不谋而合,因为高句丽王认为战争的获益者只会是掌握兵权的渊盖苏文,自己的命运最终只会是渊盖苏文手中的傀儡,所以高句丽王也不想要战争,他也想要两国保持和平,这样没有了战争,渊盖苏文的声望就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自己的王权就会慢慢回归,这时的高句丽王没有考虑李世民的书信到底是不是一个陷阱,是不是分化高句丽君臣关系的图谋,因为这就是阳谋,高句丽王避无可避,他就算知道了也没有办法,再者高句丽王跟渊盖苏文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废墟上建立的后唐算不了什么,前隋都不是高句丽的对手更何况是唐承隋制的后唐呢?基于这样自大的想法,高句丽王认为用唐来制衡渊盖苏文是最好的选择。

此时带着大军走在回程路上的渊盖苏文也是一阵气恼,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一些机会,高句丽王知道他的意图,同样他也明白高句丽王的想法,极致的权力之上那就没有阴谋,只会是双方心知肚明的明牌,那是硬碰硬的权力对抗,在这一次的王和臣的对弈中算是自己先手落子,想要占得先机,扩大自己在棋盘上的优势,只是没有预料到唐军龟缩不出,自己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落子的目的,那就是相当于走了一步废棋,现在轮到高句丽王落子,而高句丽王则借助自己的这一步废棋有了喘息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打压了自己的攻势,王和臣的攻守之势异形。这就是棋局人生,一步错就可能步步错,还好自己还有足够的优势,现在只需要重新落子稳固棋局。

在渊盖苏文回朝之后才是王和臣真正的交锋,高句丽王决定了自己落下的棋子,那就是跟后唐议和,后唐,高句丽对于唐承隋制的嘲讽,君臣都是这样的称呼,在高句丽的朝堂上王党和臣党经过了激烈的交锋,最终决定了局势的上风下风,这一次高句丽王占据了上风,所以会派出使节到后唐商定议和之事,这也是唐朝皇帝李世民之前信中所写,现在算是高句丽王对于唐朝皇帝的回应,渊盖苏文对于此事虽然不情愿,但是也只能无奈的咽下这口气,暂时停止在这件事上面的争端,转而想其他的办法:高句丽王虽然决定了出使议和之事,但并不能完全掌控使节团的人选,这就是渊盖苏文的机会,他只要稍微从中作梗就可以破坏这一次的议和,也就没有必要明着跟高句丽王争执,有时候想要达到目的并不需要明刀明枪。

就这样一支由高句丽君臣冲突的形成的出使唐的使节团成行,虽然看起来是同属于高句丽,但内在却也是各怀鬼胎,各有目的,这就注定了这一次的出使不会一帆风顺。

在高句丽议和的书信送到皇帝李世民手中的时候,李世民不由自主的笑了出来,他知道自己的计谋得逞了,高句丽君臣不和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东线辽东边境也算是稳定下来了,那自己就可以安心的筹备最终决战了。

而对于高句丽的使节团李世民也不想放过,想要借着这件事来表现一下大唐的国威,想要从心理上给高句丽一些示威,于是皇上决定在高句丽的使节团到来之后召开大朝会,为此李世民特别下圣旨把归顺于自己的所有异族都聚集到一起,突厥人,高昌人,吐谷浑人,还有西域四百余国的那些王城,还有岭南的诸王,甚至包括了接壤高句丽的新罗人和百济人,再加上现在还留在长安城的吐蕃人,这还真是万国朝会啊,这样一来不只是高句丽能看到大唐的强大,那些异族同样会看到,那些心怀鬼胎的世家同样会看到,整个大唐的老百姓也会看到,这就是皇帝的目的,用一次万国朝会来宣告大唐的威严。

在皇帝的圣旨下发之后,大唐的信使开始奔向四方,皇帝站在了皇宫的高处,抬头看向了远方,目之所及都是王土。

很快这一场盛会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那些接受道大唐皇帝圣旨的异族首领开始动身带着自己想要敬献给大唐天可汗的珍宝前往此次盛会的目的地,传说中的长安城,大唐之内也有很多百姓想要一睹这次盛会,这是前隋都不曾做到的盛事,也开始动身前往都城长安,长安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齐聚各色人种的繁华都市。

随着各国使团的陆续到来,长安城的百姓也开始真正的大开眼界,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各种听不懂的语言,各色的头发,棕色的,黑色的,黄色的,长安城负责接待使团的鸿胪寺甚至应酬不过来,上书皇上请求支援,这样很多平时负责宫廷宴会的教坊司待令也开始参与到这些事情之中,到后来的一些使节团甚至都开始选择长安城的客栈来居住,因为鸿胪寺已经没有空闲的地方可以容纳。

不只是长安城的百姓大开眼界,就算是千里迢迢、不远万里来到长安城的各国使节更是大开眼界,这座繁华的都市人山人海,甚至比一些国家的人口还要多,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自己之外的异族之人,看到这里心中就是对大唐王朝无限的敬意,这是一次对唐王室最好的宣传,而一直留在长安城的禄东赞无疑是最有感触的人,吐蕃作为最先到达的使团,禄东赞从头至尾的看着鸿胪寺的异国使团从无到有,直至住不下,要知道这样的鸿胪寺处所在长安城有四处,都分布在长安城的四大城门的附近,居然都住不下了,可想而知来了多少人。

另外,很多的使节团到来的不只是使节团本身,还有很多商团跟随者自己的使节团到来,想要见识一下这天下最大的都城,这无疑又对长安的经济有了促进的作用,这样的很多商团甚至都没有机会再进入到长安城内,于是就在城外搭起了帐篷,这样好奇与各种民族特色的人也会到城外领略异族风情,可谓是不出长安知天下。

高句丽的使团来到长安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番景象,远看是一座雄城,可是走近了才发现还没有到城门口就已经比肩接踵,人流密布,但是却一点也不会嘈杂,纷乱,这得益于长安城坊市的管理经验,为了这一次的盛会谁都不会掉以轻心,因为这涉及到了大唐的脸面,所以即使是城外的集市,负责管理的官员已依照城内坊市的管理制度,给每一个商团划定了位置,这样就算是帐篷也会井然有序。

然后高句丽的使团再沿着官道向前走很远的距离才看到了这座雄城的城门,一样的高大震撼,这是高句丽王城远远比不上的,这就是高句丽的对手吗?此时使节团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或许这就是高句丽不得不来议和的原因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