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24章 吐蕃高句丽齐犯边 皇帝论战左右为难

第24章 吐蕃高句丽齐犯边 皇帝论战左右为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另一边在崇文馆被叫走的太子来到了宣政殿,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的朝堂众臣,只是大家都没有说话,一来是不知道皇帝急招是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大家都保持沉默,二来人可能还没有来全,还有皇帝本人也还没有到场,倒不如静心等待,不能做出头鸟,大家不约而同的闭目养神。

一会儿的功夫大家都听到了脚步声,很急切,还很重,

皇帝走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众人看向了跟着皇帝进来的两个人,大将军侯君集?他怎么又回来了,上一次他回来就没有好事,这次皇帝又想出什么诡计?看到这里很多人感觉身上有点紧。

众人又看向第二个人大将军李道宗?怎么会是他?他不是驻守在辽东抵御靺鞨人和高句丽吗?难道东线战事发生变化了?

皇上看到该到的人都已经到了就开始说话:“这次急招众爱卿前来是有些事情需要众卿出谋划策,侯君集你先说吧。”

侯君集站出来道:“皇上,各位大人,臣这次回来是因为有紧急军务上报,吐蕃人犯边了,已经接连击败依附于我们的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几支势力,现在其兵力直达我朝松洲之地,甚至狂言要我们和亲。”

吐蕃人?那群从高地上下来的蛮子?这时候很多唐人还不太了解吐蕃人的状况,只是粗略的知道这些高地人于野人无异,但是这些人居然敢侵犯大唐边界?现在的大唐可不是立国之初的羸弱国家了,在皇帝的带领下,大唐这时候已经接连击败东突厥人、吐谷浑人,还有刚刚击败的高昌人,威赫西域,可谓是兵强马壮,那些高地野人不偷偷的躲起来祈和就算了,还敢犯边?还敢狂言和亲,他们以为自己是匈奴人吗?大唐是求和的汉吗?

这时就有不可信的大臣站出来发言:“侯君集将军你不是在危言耸听吧?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些高地人之前还是跟野人一样,长安城坊市的很多昆仑奴都是那些高地人,就凭这些人居然胆敢犯边?是吐谷浑那些人不禁打还是他们谎报军情?”

侯君集知道会有人问,有这些疑问的大臣不在少数,便沉着冷静的道:“各位大人可能不太了解现在吐蕃的情况,之前吐蕃的确是大家知道的样子,但现任的吐蕃王松赞干布可谓是一代雄主,自上位以来不但收拢了很多隋末战乱的流民,掌握了很多我们的技艺,还精通治理国家,吐蕃今时已不同往日,再加上吐蕃人本就民风彪悍,能征善战,还有高地的独特地利,现在已经成为了我朝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大家在长安坊市看到的那些昆仑奴就是被吐蕃人打败之后逃亡出来的。”

那些昆仑奴居然是逃亡的败兵?可是很多人都见过昆仑奴的,体型雄壮,魁梧有力,居然会被吐蕃野人击败?吐蕃人有这么强悍吗?想到这里有人心中不免升起畏惧之心。

侯君集看到了也明白他们的心思继续道:“不过各位大人也不用太过担心,那些吐蕃人虽然勇猛无敌,但毕竟是贫瘠落后之所,不论是刀剑还是铠甲比之我们都是有一定差距的,能够胜过吐谷浑多半是占了出其不意的原因,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我们之前对吐蕃军队并不太了解,并且吐蕃人在那里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开战初期吃亏是不可避免的,但战争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结果如何还未可知。”

不管是皇帝还是诸位大臣听了侯君集的言论皆是微微点头,侯君集作为经久的武将,看待问题是有道理的。

皇帝看大家已经明白侯君集说的事,就对李道宗道:“李道宗,你也说说吧,你回来的原因是什么?”

李道宗闻言站出来,行礼之后道:“皇上,诸位大人,我这次回来也是因为有紧急军务上奏,高句丽人也犯边了,越来越多的高句丽人出现在了辽东境内,并且一些小的村庄农户已经受到袭击。”

高句丽人杀过来了?这可真是一个糟糕的消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把文帝留下的一个好好的大隋生生的就给打没了,虽然隋朝的灭亡也有世家和天灾的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隋炀帝不计得失的攻打高句丽,来满足他的好大喜功,结果就是几十上百万将士殒命他乡,马革裹尸,国祚灭亡,宗庙断绝,天下大乱,百姓流离,群雄并起,使整个国家的人口从开皇之治最多的八百九十万户锐减到了两百万户,这才是他最大的罪,罪无可赦,最不可被原谅的地方,三次远征高句丽百姓家家皆缟素,户户挂白绫,十户九室无儿郎,夜夜都闻哭儿声,甚至为了不从军打仗,百姓宁愿自残手足,民心尽失,高句丽成为了死去将士的不归之地,活着的人身上最大的疤痕,也是最害怕的噩梦,大唐这么多年的发展壮大也从来没人想要提起这件事,只是没想到高句丽卷土从来了。

李道宗继续道:“炀帝三征高句丽虽然以惨败收场,但高句丽也并不是全身而退,为了对抗炀帝的大军高句丽一样穷兵黩武,国力耗尽,只不过最终活了下来,也算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然后经过这么多年的休养生息,算是恢复了过来,掌握高句丽朝政大权的泉盖苏文挟天子令诸侯,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

听到这里朝堂一阵安静,新仇旧怨啊,西边有吐蕃,东边有高句丽,都是不好相与的对象,所有人都陷入了两难之地,但大部人心里还是自然的抵触选择高句丽,这个火坑大家都不想在踏进去了,这是一位大臣先是站出来道:“皇上,臣不建议同高句丽开战,我们都是亲眼目睹过炀帝的惨败,也经历过前隋的灭亡,军心不在我,开战恐不利。”

马上有人附和道:“皇上,臣也以为高句丽战事不宜轻起,百姓经过多年才遗忘了高句丽的惨败经历,如果现在开战,民心恐动荡啊。”

众臣皆是呼应这样的看法,皇帝沉默一下道:“李道宗,你认为呢?你常年执掌辽东,对于此事你有何见解。”

李道宗沉吟片刻道:“皇上,前隋的失败历历在目,天时地利人和皆在高句丽,开战的确对我等不利,但现在问题的重点不是开战与否,而是高句丽主动袭扰我边境,我想这都是他们的试探之举,正如刚刚诸位大人所言,炀帝的惨败军心民心皆无,那高句丽恰恰相反,民心士气正旺,所以攻守之势异也。”

现在高句丽当然是敢主动攻击唐的,因为他击败了强大的前隋,并且隋因此而亡国,在高句丽眼里,唐现在只是隋的继任者,并且国力并没有追上前隋,现在的唐朝是完全比不上隋朝的,这也是他敢于试探的原因,根据试探唐的反应决定接下来的攻守走向。有这样想法何止是高句丽,就算是在唐的内部很多人也是这样想的,不过这也是事实,现在的唐的确还比不过巅峰时候的隋,现在的大唐皇帝还远远不是名留青史的千古一帝。

李道宗的话说完大家才明白自己是挨揍的那个,脸色一阵青红,大唐多年来从南打到北,都是主动打别人,所以刚刚惯性的这么思考问题,现在才知道这次是人家打上门来了,可即使是这样,大家还是不想跟高句丽打这一仗,多数人还是更愿意对付吐蕃,于是就询问侯君集对吐蕃开战的看法。

侯君集思考片刻道:“吐蕃所居之地山峦矗立,气候多变,土地贫瘠,呃...不利农桑,往往千里不见人烟,还都是异族之人,行军补给都是很大的问题,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本来也是井水不犯河水,但吐蕃突然袭扰我朝边界。”

得,还是挨揍,真是没道理啊,现在这些犄角旮旯的小国都这么勇敢了吗?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大唐是怎样的存在了吗?这吐蕃也真是,不利农桑?这不就是鸡肋吗?这还有什么好打的,更别说吐蕃人也不好打啊,可这高句丽又没人想打,这时大臣们都不想说话了,不是吞吞吐吐的说从长计议,就是磨磨蹭蹭的说修书呵斥。

皇帝看着群臣的这个样子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就叫了散朝。

皇帝气冲冲的来到了自己的紫宸殿,一起跟过来的还有魏征、长孙无忌,这时皇帝还在气头上道:“欺软怕硬,畏畏缩缩,这就是你们平日里口口声声喊得朕的大唐盛世?魏征你说,这就是盛世吗?”

魏征道:“本来就是对朝臣的一次试探,从结果来看,的确不是对高句丽开战的最佳时机。”原来刚刚的朝会是皇上想要对高句丽开战,所以想看看臣子对这件事的看法,于是跟自己的重臣演绎了一次双簧,只是看到这样的情况,人心畏战啊,魏征继续道:“皇上,很早之前我们就谈论过不能犯我以为的错误,我大唐虽然在这些年有了很充足的发展,但是比之前隋依旧有所不如,各大世家的人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感觉,畏战之心也是正常的。”

皇帝深吸一口气,的确,自己看着这些年大唐的发展是有一些自傲,但仔细一想,跟前隋比还是不如的。其实也不怪皇帝有些自傲,能够把国家从隋末的乱局中发展到现在的堪称盛世,皇帝足以自傲了,但想要跟高句丽开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那是击败过前隋的对手,想到这里皇帝有一些丧气的道:“所以魏爱卿你也是认为我大唐不能对高句丽开战吗?”

魏征也是微微叹气,皇帝也是人啊,就算他不是普通人,但也会有普通人的情绪,喜怒哀乐,但千古一帝不是天生的,也是一步一步历练而成的。魏征道:“皇上,人无完人,您知道臣的,如果是臣的想法,臣拒绝任何一场战争,一将功成万古枯,战争就意味着百姓的死伤,臣的心中有太多的不舍,但一个国家从建立到灭亡又不可能没有战争,慈不掌兵,所以臣永远都不可能在这上面给您有用的建议。”

皇帝默然,然后问道:“长孙无忌你呢?”

长孙无忌也是一阵沉默才道:“皇上,您觉得我们对高句丽有必胜的可能吗?”

皇帝没有回应,长孙无忌也没有等待皇帝回应,继续道:“作为一名将领,我们都知道在战事最终结束之前,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因为有过太多反败为胜的先例,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臣要说的是,有些战是绝对不可以输的,就像我们跟高句丽,前隋输的太多了,甚至输掉了整个国家,输掉了所有的民心,现在高句丽士气正盛,假如我们跟高句丽开战的话,失败一次那就是重蹈前隋的覆辙,对于百姓而言就是噩梦的延续,这么多年收拢的民心恐怕就没了,这场仗只能赢,你觉得我们有必胜的可能吗?”

听了这些话皇帝沉默良久,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名优秀的将领,又何尝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有些东西压的他难受,所以他很急迫,但有些事情急迫不来的。

良久,皇帝慢慢的说:“这是朕的国,不是他哪一个世家的国,朕何尝不知这战争劳民伤财,但这场仗不赢的话,我这个皇帝丢的只是颜面,辽东的百姓丢的却是性命,丢的是这片土地过去千百年的荣光,丢的是这片土地上百姓站立的脊梁,这战不但要打,还要狠狠地打,世家皆道朕这大唐是唐承隋制,常以隋人自诩,但朕就是要告诉他们,告诉这天下世人,朕这大唐能打前隋不能打的战,灭前隋灭不了的国,朕这大唐子民,能够自豪的说出自己是一名唐人。”

诶,最终还是这样的结果,魏征、长孙无忌只能无奈叹气,作为皇帝的近臣,他们是知道皇帝的心结的,玄武门之变是皇帝的第一个心结,兄弟阋墙,所以皇上才会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失了做父亲的方寸,他怕自己的孩子走了自己的老路;长孙皇后是皇帝的第二个心结,伉俪情深,所以才会在皇后之位上失了做皇帝的分寸,皇上哪怕皇后之位空着也不想任何人去沾染独属于长孙的位子;高句丽是皇帝的第三个心结,唐承隋制,皇帝做梦都想洗脱大唐身上前隋的烙印,想要洗脱烙印击败高句丽是唯一的选择,就算你已经击败了突厥人、高昌人、吐谷浑人,哪怕再击败吐蕃人,都只是一个比不上前隋的盛世,也只是一个承继前隋禅让的皇位,(唐朝李渊的皇位是隋恭帝杨侑禅让而来,这也是李氏江山能够快速取得天下正统名义的原因)只有击败高句丽才可以,这是皇帝心病的心药,但皇帝说的也是对的,这也是这片土地上百姓的心药。

如果说击败匈奴是汉武帝的宿命,那击败高句丽就是李世民的宿命了,正是因为这其中的含义,魏征和长孙无忌才会感到无奈,有这样的心病就不怪皇帝一意孤行了,对于皇帝来说,吐蕃的蛮荒只是肌肤之痛,高句丽才是骨髓之患啊,皇帝自即位之日起就开始思考这场战事了,现在大唐兵强马壮,一片繁华盛景,自然认为到了结决这个问题的时机,魏征和长孙无忌还是认为不够稳妥,但眼下皇帝已经下定决定,二人知道劝谏已经无用,本来二人以为吐蕃、高句丽齐犯边能够迫使皇帝改变主意,现在看来是没可能了,倒不如帮助皇上弥补这个并不完善的作战计划。

魏征道:“既然皇上心意已决,那臣只能多做安排,现在吐蕃、高句丽齐犯边,我们只能先集中精力解决吐蕃的麻烦,然后才能举国之力击败高句丽,这样才有更大的胜算,臣以为吐蕃犯边并不是真的想要对我大唐开战。”

皇帝疑问道:“魏爱卿你怎么认为的?”

魏征道:“臣记得,两年前吐蕃曾经遣使入朝,说是仰慕我中原文化,希望与大唐互通有无,并且想要求娶我大唐的公主,以示友好,只是当时我们一来对吐蕃并无了解,二来还有其他事情,就拒绝了吐蕃,现在吐蕃犯边,臣认为这只是他们对于我朝拒绝的不满,其本心实则还是想要和并不是战。”

听了魏征的话,皇帝也觉得很有道理,问道:“所以可以直接与吐蕃议和吗?这样快点解决争端。”

长孙无忌道:“皇上,臣以为不可,不战而议和,这不是助战吐蕃的气焰吗?”

魏征也说道:“长孙大人说得对,解决吐蕃问题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知道它容易解决,不是说可以直接解决,战还是要打的,教训还是要给吐蕃的。”

“好,那我们用最快的时间处理好吐蕃的问题,然后全力对高句丽一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